气功,古称导引、吐纳等,近代才把这种古老的健身术,命名为气功。气功锻炼是通过调身、调心、调息,达到身心合一,发挥自我潜能,防病治病,修身养性,健脑益智,养精益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下面从放松、人静等方面谈谈气功与健脑的关系。
1.人静与健脑
练习静功,即养静良法,通过调整呼吸,集中意念,就能以静制躁,使神气得以内守,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后世医家也很重视静功养神,创造了静坐,吐纳,胎息和服气等许多方法。他们认为,只要坚持练习,就能防病去疾,健脑益神,延年益寿。明代医家龚居中,在《红炉点雪》里专门写了一节“静坐功夫”,他说:“遇闲则入室盘膝静坐,心无杂念,一念视中……久久行止,百病不生。”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也认为:平居无事时,入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降心火入于气海,自觉遍身和畅。《太上老君养生诀·服气诀》还强调指出,采用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吐故纳新的方法,并运用意念,设想元气下入小腹,流于五脏,四肢,一旦通气,便觉腹中汩汩转动。如果气通十遍,就能使周身滋润,面色光泽,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加倍……诸疾去矣。宋代苏东坡,对静功也很有研究,他通过读书和询问方式,得知练功方法多达百余种,便择其行者练习,“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苏沈良方·上张安道养生诀》)他还在《养生说》中记叙自己练功的感受,“当腹空时即便人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使如木偶。”“数出入息,绵绵苦存,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自始以来诸病自消。”《养命延命录》还引彭祖之说,认为经常练习闭气纳息,并以意念指挥,便会自觉其气云形体中,起于鼻口而流于头面、九窍、五脏和四肢,进而可以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导引的办法,就是运用意念。练功的关键就在于集中思想,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如能这样才有良效。正如苏东坡所说:“清静专一,即易见功也。”任物者谓之心,心为思之官,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缩短寿命。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
先秦诸子既已论及清净养神,道家尤其强调清静,主张以静制躁。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静为躁君”,认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心静能制神躁。他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的境地。就是说,要尽量虚其心灵,排除杂念,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务必心神静而不躁,而要做到虚静,必须“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如能做到虚静,节护心神,就能延年益寿,这就好像燃“膏”一样,用大炷则消耗的快,用小炷则消耗的慢,自然得长久,老子说“人生大限百年节护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是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千金翼方·养性禁忌》引老子语)
庄子继承老子之说,强调“抱神以静”,“必静必清”(《庄子·在宥》),极力主张,“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并以水静来说明神之当静,“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他认为,只有静而无为,排除忧患,以免神躁,才能长寿,所以说,“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长寿长矣。”(《庄子·天道》)但庄子之主静,并非绝对的静,而是动中之静,心神清静的关键在于心神“不杂”。他在《庄子·刻意》中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能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就是说,没有杂物污染,水才能清净。不受躁动,水才能平静而不起波澜,但死水一潭,不能流动,仍然不能清净。同样的道理,要想保养精神,完全不动神是不行的,只要排除事累,心神专一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谓养生之道。孔子的养生之道,也主张“动静以义”。
管子还专门写了调养心神的专篇《管子·内业》,十分强调以静制躁。他认为,“静则得之,躁则失之”。而心安则静,心乱则躁,使人心乱而失去平正者,莫过于喜怒忧患,所谓,“优则失记,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因此,要想除去喜怒忧患,必须做到“内静”。管子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喜怒忧患。是故,制怒莫若静,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为了强调保持头脑冷静极端重要,他概而言之:“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法宝。《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恬淡虚无”,即指心神清静。心静则神不躁,神安则气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焉能侵犯,疾病又怎能萌生?与此相反,心不静则神躁动,神不安则心气乱,精神必然耗散,精气也必亏损,邪气也会乘虚而入,以致诸病萌生。“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清静养神,以静制躁,也是促进身体健壮、对抗衰老的法宝。“心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就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也会过早衰老。
清静养神,以静制动,还是延年益寿,避免夭折的奥秘。“静者寿,躁者夭。”究其道理,就是因为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精气神日渐充实,故可益寿延年。
清静养神,以静制动,既可防病,又可抗衰,还可延年,确为养生要道,所以,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强调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
强调静以养神,并非绝对的神静不用。实际上,要做到绝对的“静思灭想,”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人必有思,神岂能不用?彭祖有言:“凡人不能无思。”人为万物之灵,岂能如槁木、如死灰?
用进废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之元神,也不例外。如果绝对地静神不用,则心神必然衰退。只有在用神之中,心神才能生机勃勃。司马迁就说过:精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心神愈用愈灵。
既要清静以养神,又要勤于用神以振神,岂不是互相矛盾么?其实不然,静功固然可以静神,用神专一也可以使神入静。心思杂乱,杂念妄动,最易伤神;心神专一,动而不乱,则能养神。关键在于神思是否妄动,正如曹庭栋所说:“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
用神专一,也是“养静”良法。用神之道,贵在专一,切戒杂乱。还是曹庭栋说得好:“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一个人集中思想,专心致志,钻研学问,发明创造,兴致淋漓,以致饥饱不知,寒暖不感,呼之不应,岂不是进入静神境界?这种专一用神方法,神虽动而犹莫应。活动肢体,只要心神专一,也能动中取静,动而养神。诸如散步,打拳,养花,种菜,无不如此,曹庭栋早在《老老恒言·散步》中就说过,“行千里是以动求静”,散步所以养神。
总而言之,清静养神,以静制动是养生之首务。而静神的关键,则在心神专一而不杂乱。心神专一,不求静而自静,学习工作可人静,劳动运动也可入静,心神杂乱,愈求静而愈不静,使整日休息,闭目养神,仍然杂念丛生,脑子里没个安宁。
2.放松与健脑
放松才能入静,入静才能把烦乱的思维整理得有条不紊。聚精会神,集中精力,才能打胜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才能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反应敏捷?首先就要放松,而放松的关键在于肌肉的放松。为了使肌肉更好的放松,还有必须了解肌肉紧张是怎么一回事?
肌肉紧张是人适应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是人在长期生存的过程中发展而来。在这过程中,有机体不仅要克服地心吸引力,能够活动,而且要经常处于活动的准备状态。肌肉紧张,就是骨骼肌的紧张,借助骨骼肌的紧张,就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并使其准备积极参加活动。肌肉的这种紧张度有时降低,有时升高。人的兴奋程度也受肌肉紧张程度的影响。
在正常的情况下,肌肉紧张是反射性的,自动实现并自动保持的,人的意识和意志并不参与。如果不是这样,人就不能站立、移动,同时还想别的事,遗憾的是,人们自己通常感觉不到肌肉紧张度的增高。肌肉的这种紧张形式叫做紧张状态或不随意肌紧张。这时,肌纤维的一部分处于收缩状态,而另一部分处于放松状态、休息状态。肌肉紧张的第二种形式叫做随意肌紧张,它受人们意志的支配。这时,所有的肌纤维同时参与工作。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很好地入睡。他们不能摆脱白天的许多印象,不能摆脱就寝前到来的刺激,在他的脑际总浮现出大量的外界形象,肌肉以及整个有机体处在紧张之中。
近年来,神经生理学家通过实验已经证明,肌肉紧张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联系,当情绪安定时,肌肉紧张度就降低,人们就能有效地进行休息,迅速地恢复精力,如果受到刺激,肌肉紧张度就迅速增强。研究证明,不论引起情绪安静的原因是什么,洗热水澡,医生或朋友的安慰话,想到愉快的事,药物或以小“剂量”的电流刺激神经细胞……都可发现骨骼肌的放松。相反,如果人们让愈益发展的坏情绪(如激动、愤怒、不安、惊慌、恐惧等)所支配,肌肉的紧张度就会愈益增强,势必有越来越多的肌肉纤维参与不随意的工作。
坏情绪的发展还能引起平滑肌活性的提高,使植物性反应发生变化,如出冷汗,动脉血压升高,呼吸的深度、频率及内脏器官的机能发生变化。坏情绪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迫切需要有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好像是使情绪缓和的“安全阀”。实验证明,不随意的肌肉紧张也可以通过意志来控制。掌握这种本领,对现代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暗示和放松肌肉的练习。事实上人们随时都在进行这种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有两类。第一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古以来就使用的、消极的、无针对性的自我暗示。另一种是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自我暗示。第二类自我暗示,要借助专门的方法,主要通过放松骨骼肌来实现。这种自我暗示叫放松训练,它的含义是使有机体处于进行自我暗示最有效的特殊状态。
医学方面都知道,自我暗示能使人变成残废,夭折,但也能救死和解除许多痛苦。奇怪的是很少有人了解这种心理影响的方法,但这种本领是人类心理所固有的,如果认真学习是不难掌握的。实际上,我们随时都在进行自我暗示。
在古希腊、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先人们都采用过自我暗示,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著名的心理医生鲍特金介绍,他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治好了自己严重的三叉神经痛。
什么叫做自我暗示呢?可用心理医生普拉托诺夫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有机体内部的痕迹皮层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现象,这种皮层过程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有联系。他认为,自我暗示是条件反射机制,其问,默想词语能引起一定的反应。这些词语并不需要念出声来或写在纸上。简单的说,广义的自我暗示靠的是思想和词语,用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及心理治疗对自己施加影响的方法,目的是调节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过程及工作能力。
“自我暗示”这个术语已使用许多年了,但直到最近也没有人做揭示自我暗示心理机制的尝试。许多人认为自我暗示通过潜意识领域起作用,不能通过有理性的意念起作用,甚至在文艺作品中也有这样的反映。如果戈里笔下的伊万诺夫娜,她是个很迷信的人,由于迷信而不进饮食,不久就去世了。这个例子属于消极性自我暗示。
现在通常说的是有针对性的诱导性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已成为心理自我影响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有使个性积极化的因素,即自我说服及自我教育。没有意志和理性思考参加而接受暗示的情况是会有的,但是每个人都能避免这种情况,避免负面的自我暗示。下面举几个有关的例子。
曾有这样的事,一个人偶然被关进了冷藏车,虽然车中冷冻机关并没有开动,但人却冻死了,这只是心理作用带来的可悲后果,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暗示自己:我一定能暖和起来。如果我让肌肉活动,来做身体练习,我一定会暖和的。我会让人们知道我……,那就不至于冻死了。
另一例子是,在爪哇岛未开化民族的一个居民点,有人犯了罪行,为了查清罪犯,请来了巫师。村里的人相信巫师什么都知道,而巫师自己明白,如果查不出罪犯,人们就不再相信他的“魔法”了,他让所有的嫌疑分子都喝了“发液”——有相当毒性的液体,但并不至于毒死人。大家都大胆的喝了“发液”,都相信,无罪的人,“发液”是起不了作用的,而真正的罪犯却马上陷入绝望之中,他已相信(因而自我暗示)自己没有希望了,在他的肌体内“发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其植物神经的机能严重失调,没多久他就死去了。可见,自我暗示对无罪的人和罪犯都起了作用。
有的人不相信自我暗示,但人们确实随时都在进行自我暗示。如早晨起床,吃早饭,准备去上班,出门之前,在镜子前照一照,整整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心理医生弗列维断定,在这种情况下,实际自己进行了自我暗示。看到自己的面色很好,马上感到精神振奋,精力充沛,于是勇敢地去上班,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这时,虽未说出劝说或暗示的话,但是类似的话却已在意识中闪现。难道这不是积极自我暗示的例子吗?
再举一个例子。从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由于夜里睡得不好,眼睛下面有黑圈,但这时可以用意志的力量克服不愉快的感觉。做几节体操,暗示自己:“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直胸脯,依然上路了,这就是在进行积极性的自我暗示。
再看第三个例子,照照镜子,认为自己健康情况欠佳,于是马上泄气了,昨晚确实睡眠不好。想法就来了:“这可能是什么病症的开始吧?”好像有意为难似的,心区也刺痛起来,于是竟然服用药片。在这种情况下有时甚至去找医生,这就是进行有损健康的消极性自我暗示。如果这时有分析地对待自己的感觉,情况就会截然不同了。
自我暗示可以在人的肌体中引起相当大的变化。譬如,大家都知道,学会了自我暗示的患者,做几次自我暗示后,很快就陷入深沉的催眠状态,其肌肉变得和温蜡一样有柔韧性,身体强直,头、脚搭在椅子上形成桥状,完全失去知觉,对疼痛毫无感觉。
是否这样的人特别易于接受暗示呢?是的,接受暗示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执拗,成见深;有的人注意力涣散,感觉不易集中。
前苏联著名精神病学家基利亚洛夫斯基写过一个非常容易接受自我暗示的事例。莫斯科一位著名的催眠家,一次走进车站的食堂,看到一个空座位,就朝那张桌子走去,桌子旁边坐有夫妇两人,他们都参观过他的表演,很为他惊服。妻子这时心想,“看样子,他要坐在我对面了,他就要给我催眠了。”还未等催眠家坐下来,这个妇女的面部已发生了变化,头低下了,睡着了,说明这个妇女很容易接受自我暗示。
谈到这个问题时巴甫洛夫曾引过假想怀孕的例子。也谈到,宗教狂热者在受迫害时,从容接受各种各样的折磨,虔诚地相信冥府的存在,愉快地死去而不觉得痛苦,他断定,自我暗示的力量有时非常大,甚至肉体“毁灭”时,有机体也不做任何生理上的挣扎。
怎样解释自我暗示的这种作用呢,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是催眠时相状态的产生,其次是长时问多次重复自我暗示的词语。
严重的器官病或精神病患者除外,一般人都能接受自我暗示。这从许多事实都可以证明,自我暗示的方法可以帮助提高防病的能力,许多学者都认为,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可以驱散对健康不利的环境的态度,有针对的自我暗示能增强意志及情绪的稳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强度的增加,再加上有时人际关系的变化,紧张引起的心理“应激”状态愈益常见了。所谓“应激”,指的是活的有机体的非特异性的紧张状态,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是互不相干、毫无共同之处的意愿引起的。
应激的开始,即应激的第一阶段——紧急反应,泽利厄认为此阶段是“号召起来斗争”,即号召有机体动员全部防卫力量。紧急反应就像钟声、警笛,预报危险即将到来。然后,肌体进入第二阶段适应阶段,按泽利厄的说法则是抵抗阶段。
如果应激继续进攻就进入第三阶段——衰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机体失去其生活机能重要的适应能力即适应生存条件:超限刺激和防病的能力。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日常的忧虑和不安的感受,这往往引起长时期的顽固的应激状态。升学、就业、下岗、疾病疼痛、饥荒、流行病、天灾等,是引起各个阶段的应激反应的原因,但并不是每一种病,每一种焦虑的心情都可以看做是真正的应激,只有疾病与外伤、恐惧、疼痛、精神感受相结合时,才能引起有机体的应激(过分紧张)。
为了预防这种紧张,应该很好地掌握自我暗示,作为自我教育和锻炼意志的手段。
3.头脑年轻程度的自测方法
测验头脑年轻程度的方法是由日本一位教授编制的,人们可以用它来判断自己的头脑是否年轻。该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充满好奇心。
(2)能适应新环境。
(3)对事物理解快,反应快。
(4)不喜欢依赖别人,自立自强。
(5)容易消除疲劳,情绪乐观。
(6)不易烦恼,下决心后迅速行动。
(7)疲倦时心境仍然保持良好。
(8)在任何地方都能睡得好。
(9)不健忘,记忆力强。
(10)思想永远向前,不拘泥于过去的事。
(11)不嫌麻烦,大事小事都愿意做。
(12)不考虑老年孤独和死的事。
(13)不重复说同样的事情。
(14)不发牢骚,经常探索可能性。
(15)不爱惜东西,很少考虑储存。
(16)对异性热心,有兴趣。
(17)不囿于常识和习惯,有时爱冒险。
(18)乐于想象,有理想。
以上各项,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得一分,总分越高,头脑越年轻,总分只有九分者,说明正在老化。分数越少,老化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