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30

第30章 岁时节日

春节

王家大院位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榜首的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之腹地。春节的主题在正月初一,然全部活动却在前后一个月之余,除旧迎新为其核心。

腊月二十三“祭灶”,打发爷爷上天。相传灶王爷乃一家之守护神,从除夕之夜至来年腊月二十三一直守候在人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述职,将这一家人的是非功过向玉皇大帝汇报,玉帝根据汇报情况再将这一家来年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于是灶王爷于除夕之夜又回到人间继续行使监察权。为此人们对灶王爷也极为恭敬。祭灶时摆好香案、供品,由男主人率一家老小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叩头、献上饴瓜瓜,以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然后将灶王神像揭下,与纸马一起点燃,送灶神上天。

腊月二十四,“打打扫扫一桩事”,就是“扫尘”。翻箱倒柜,里里外外,把一年积攒的垃圾、灰尘全部清除出去,然后糊窗纸,贴窗花,贴年画。意为“扫出去邋遢,迎进来吉祥”。

腊月二十六,杀猪宰羊,炖肉,备新装。

腊月二十七,“关住门子洗了足”,搞个人卫生。

腊月二十八,“黄蒸馍馍蒸下一菠萝”,蒸制面食,摆设品枣山、佛手、莲花、蟾蟾如意、元宝等面塑。祭神供品有花供、盘子等。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是小年,亦称年除。先把院子、街巷清扫干净,下午吃豆面面条,然后贴春联、挂彩灯、垒旺火、包饺子。

春联内容是上一年的总结,新一年的期盼,多请村中德高望重、善书法、文字功底硬的长者依据各家情况编撰书写。

垒旺火讲究用柏叶,越烧越旺,柏香四溢,劈啪作响。

包饺子也有讲究,要把一定数量的铜钱或硬币包在饺子中,大年初一吃到钱的人,预示新的一年福气多多,财源广进。

除夕之夜“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具有特别的意义。辛苦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合家团聚,在吃过年夜饭后,围炉而坐,谈天说地,彻夜不眠,称为“守岁”或“熬年”。午夜子时,新年钟声敲响,各家点燃旺火,各种精美的礼花从各家院内升起,一时炮声大作,弥漫夜空,编织成一幅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图案,村村如此,良久方息。

在旧社会,对于穷苦人来讲,小年是最难熬的。债主催逼甚紧,直到此时才松口气,故有“上吊的豆面家(除夕面食),救命的饺子”之说,也就是说年前一定要把债务还清,春节过得才踏实。

初一凌晨,合家早起,穿戴一新。男人们拜神祭祖,女人准备一家的饭食。男孩在父亲引领下给族中长辈拜年,所到之处都能得到一杯红糖水喝,取甜头、红火之意。还有压岁钱馈赠,表现了长辈对小辈的关爱,也是小孩们最盼望的事。

过年讲究不动刀案,尤其是早饭。饺子是前一天就备好的,菜肴也现成。即使是平素最吝啬的人家,过年也力求丰盛。一家人围桌而坐,长幼有序,尽情分享美食,告别过去一年的劳乏,喜迎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闺女偕丈夫、携儿女回娘家拜年。新婚夫妇认亲,凡有来往的均需在正月里遍访,互相沟通,联络感情。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即诸多禁忌均可打破。垃圾可倒,刀案可动,商铺开门,百业复工。

正月十一吃裹累,兆全家财运亨通,“银子钱乱摆来”。

正月十二吃一年的饺子,兆全家丰衣足食交好运。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从大年初一始,至月底方止,历时整整一个月。长辈、亲友、上司、同事、同学等,凡有比较密切往来者都互相拜年问候。压岁钱亦不可少。

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煮食元宵,吃饺子,看“热闹”。“热闹”就是春节社火活动,此活动在明清或更早就已开始。旧时春节社火活动在正月二十七日进行,这一天是火星娘娘的生日,是春季防火的警钟。社火活动的街头文艺表演有:舞狮、龙灯、背棍、旱船、高跷、竹马、独龙杆、抬阁、推车等。这一天,大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春节庆典达到高潮。当地民谚:“阻千军易,挡闹热闹难”。

添仓节分为老添仓和小添仓,通常以小添仓为重。相传添仓节是财神爷的生日,小添仓在正月二十,老添仓在正月二十五。

添仓节这天,讲究粮囤添粮囤满,水缸添水水溢,用炭块镇门等。家家都用黄米面捏糕灯,糕灯分两层,底层造型有粮袋、仓屯、元宝、包袱等;顶层为灯瓜瓜,造型有四角形、圆形等。灯瓜瓜中插灯芯,添麻油,备点。天一黑,将灯点着,置于粮囤、磨盘、碾盘、衣箱、睡炕、窗台、水缸、炭堆、神位等处。灯光四起,一片通红。这时顽童们便来“偷灯”,蹑手蹑脚,开心偷笑,主人则藏在暗处观察,室内室外一派祥和。据说偷走糕灯的孩子可以促进长个,同时预兆主家粮多仓满,丰收有望。

小添仓、老添仓社火活动过后,人们生活复归平静,新的一年劳作开始。

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讲究早饭吃八宝粥、煎饼,午饭吃黄芽韭菜饺子,男子剃头理发,以祈年内风调雨顺。煎饼俗称“扯龙皮”,有驯服龙王之意。剃头有“撂了愁帽跌了鞋(害),一年四季发大财”之说。

寒食节

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谚云“先寒节,后清明,一百五日在当中”。即冬至过后第一百五日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后一天为清明节。寒食节专为悼念乡贤介之推而设。从寒食节起至清明,禁火三日,吃事先准备好的熟食。寒食节盛行于静升镇,从晋文公旌表介子起,人们严守这一祭俗,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相传,介母属兔,介子属蛇。因而,在寒食节,各家必蒸面塑“蛇盘兔”。“蛇盘兔”大小不一,多少不定,家中所有成员每人至少一个。对远走他乡之人,也要留着或设法给捎去,还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馈赠他人。谚曰“蛇盘兔,必定富。”

相传,寒食节又为驴生日,当地风俗除给牲畜添草加料,还给驴吃豆面“切八八”,在驴头上挂布制的双头公鸡。

清明节

扫墓祭祖。本地祭俗特异,有新坟和旧坟之别,新坟在寒食节(清明节前两天),旧坟在一百五日,即清明节前一天。在外人员都要赶回上坟。清早全家男丁扶老携幼,扛着铁钎,把着旗幡(俗称翻身旗),提着香火、冥币、酒菜、上坟馍馍,相跟着去坟地。在墓前摆好祭品,插上纸幡,点燃香、蜡,烧尽冥币,然后叩拜,最后给墓丘添土。上坟返回,往往会摘些柏叶回来,插在门上,有驱邪避瘟的说法。

端阳节

亦称“端午节”,即旧历五月初五,是纪念屈原的节日。端阳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做蒸米饭、蒸凉糕。因适逢盛夏,天气炎热,所以这些食物都是凉着吃,香甜爽口。过去流行端阳节插艾叶、喝雄黄酒,可以驱邪避瘟。人们往往还在小孩子胸前挂布鸡,手臂上缠五色丝线,肚脐眼上抹点雄黄酒用以避邪。相传端阳节这一天,河里的青蛙藏在水里不露面,叫“躲端午”。如果偶尔抓到青蛙,将墨碇从青蛙口中填入腹部,过一段时间,从青蛙腹中取出的墨碇叫“蛤蟆碇”,涂抹蛤蟆碇可以治愈皮肤病。

六月六

是静升镇特有的祭祀河神的节日,历代传承,相沿成俗。相传,六月六为河神生日。河神即河伯,系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名冯夷。因渡河被水淹死,天帝封为水神,专司水利。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对河神的祭祀也相当重视,场面庄重而宏大。清晨,村中香老及十家水头到河神庙公祭。祭品除了香、蜡、面食等之外,还需备黑色公山羊一只。山羊跪在河神面前,背上洒酒,浑身抖动,算是“神领”了,名曰“领羊”。然后宰杀,祭祀礼毕,众人分食。当地有“六月六,开刀吃羊肉”的说法,意为过了六月初六日河神享用之后,人们才能吃羊肉,正月过后至六月六是不吃羊肉的。同时举办庙会,在龙天庙唱大戏三天。此俗在解放后被废除,只有庙会仍在延续。

中元节

旧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佛者称“盂兰盆节”。人们带着时鲜瓜果、香火到茔地祭祀,旨在查看经过盛夏暴雨后,茔地墓穴是否有损毁,对墓丘进行修整。是时,千年古刹资寿寺都会举行盛大的盂兰庙会,一是早祭亡灵,二是晚送瘟神。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正处秋季之中,故名。中秋节为团圆节日,在这一天讲究合家团聚,品尝预先烤制的团圆、月饼、月牙、葫芦芦、猴猴、兔兔以及苹果、梨、桃、葡萄等果品。傍晚赏月、祭神。当圆圆的明月升起,人们在院中摆出烤制的团圆、月饼、猴猴、兔兔及水果之类,烧香、点蜡、叩头、祭奠月神,然后每人分享一份分割的团圆。一些文人雅士,还会找个雅静的地方,吟诗作赋,乘兴赏月。

重阳节

旧历九月九日,正值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之际。有“九月九,家家有”之说,旌介村习俗家家吃糕,取“登高”之意。

冬至

俗称“过冬”。要敬神祭祖。各族宗祠,由值年族长提前把祠堂整理干净、收拾利索。冬至一早,在神位供桌上摆满祭品,点燃香火、蜡烛,这时合族男性都去本族宗祠拜祭祖先。熙来攘往,见面寒暄。叩拜神位完毕,顺便喝点烧酒、红糖水,分享祖先的恩赐。同时,这一天各家都吃油糕。旧有“冬下不吃糕,小鬼隔门眊”之说。因“糕”与“高”谐音,故取“步步登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