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29

第29章 民俗

婚嫁

解放前,男女成婚均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得自主,违者视为叛逆,要受到家族或社会舆论的谴责。一般男15岁、女13岁,即由父母包办成婚。有贫困者,将女儿卖出当“童养媳”,从小寄养在男家,到婚龄时“圆房”。也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姑嫂“换亲”等。

旧时婚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即所谓“六礼”,每个环节又有许多繁文缛礼,其过程大致如下:

行聘通常由男方家长请人保媒,在经过一定的沟通后,男方持礼物到女家求婚。礼物多寡可酌情商定,而媒人的选择却非常重要,必须是有一定威望且双方都信任的。有“无媒不成婚”、“先择媒人后择亲”之说。

换帖男方择吉日,先送庚帖给女方,女方填写后又送还男家,以卜吉凶。

订婚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商定彩礼、嫁妆诸事。

下彩男方在媒人陪同下持彩礼(钱、粮、布等)去女家拜送,商定婚期。

迎娶迎娶分两天进行。第一天迎亲,夫婿亲至女家迎新娘过门,行交拜合卺礼。一切繁文缛礼多在男家,女方以打发新娘上轿为主。第二天换日子,女家大宴宾朋,举行女婿认亲的相关礼仪。

旧时把结婚视为小登科。有诗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人生之大幸。迎亲队伍由四乘轿、一干执事和三帮鼓乐组成。服饰方面新郎穿长袍、马褂、礼帽、靴子,披红挂绿。新娘金冠霞帔,腰系鱼带,一派公主打扮。形式方面,新郎乘蓝轿,新娘乘红轿,媒人、礼仪师相伴,女方有陪送人(俗称送客)、伴娘等。分坐四乘大轿,前有金瓜日照、彩旗、伞扇等,全副銮驾,鸣锣开道,后有三班乐队细吹细打,铁炮手配合,不断点燃铁炮,发出震耳的响声。到女家后作短暂停留,由其兄抱新娘上轿,然后返回。即使朝廷官员的车轿仪仗碰到迎亲队伍也要主动避让。娶亲返回,新娘在他人的搀扶下脚踏红毯一步一步缓缓进门。然后在礼仪师的指挥下拜天地、拜高堂、拜神主、入洞房。结婚后第九天由女方兄弟接新娘回娘家住九日,然后再把新娘送回婆家,叫“回门”。

传统婚礼,每一环节均须礼帖往来,多达几十种,男家有文定礼帖——婚书、备物帖、报日帖,迎亲用帖——拜帖、礼帖,亲迎用帖——亲家拜帖、备物帖、女婿回门回帖等;女家有答文定回帖——谢帖、庚柬、备物帖、回报帖,回迎亲帖——谢帖、备物帖、礼帖,回亲迎帖——谢帖、请女婿偕女回门帖等。

男家至结婚时去女家用礼包:聘仪、马仪、祖仪、书仪、迎仪、门仪、姊妹、厨仪、埕仪、穿仪、整容、闸仪、脱乳、度仪;女家回礼包:祖仪、书仪、厨仪、埕仪、马仪。

旧婚俗有“择日”和“看女”的讲究:

择日一般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精于此道的长者或风水先生选一个对双方都吉利的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唯腊月二十四至除夕,婚嫁无忌。“文化大革命”以来,“撞日”或选择节庆日结婚者也挺多。

看女婚后女方的近支亲属需携带礼品前去看望女儿,男方设宴盛情款待,从此姻亲关系确立,有事相互往来。时间一般在端阳节、中秋节后,礼品主要有馍、粽子、月饼、时鲜瓜果等,近年多以现金取代。

丧葬

静升镇自古及今实行土葬,且殡葬仪式基本延续至今。

入殓咽气前后理发、整容、擦洗、换装。装束有棉有单,有长有短,一般5件或7件。然后置于门板上,面罩白纸,身放等尸棍,口含金、银或铜钱,叫“蹬板”。

棺木里层用油漆或纸裱,底垫锯末或炉灰,近年也有用塑料布包裹的。上置七星板。尸体入殓后怀揣冥币或铜钱,袖中塞麦麸,头、手戴饰物,铺三盖四。棺内置谷草、撒五谷,棺盖以生铁块镇之。

入殓时忌哭泣,尤其忌泪洒棺内。

入殓完毕设灵堂,灵前点长明灯、设供品,儿女早晚焚香、烧纸、哭祭。

出殡出殡前一天早晨,将灵柩移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灵棚内,叫“移灵”。灵柩前的供桌上摆着全席祭品、香、蜡,“金童玉女”分立两旁,周围是亲戚朋友敬献的花圈、花篮、挽幛。晚辈们披麻戴孝,男左女右分跪在灵柩两旁,叫“守孝”。这一天哀乐常奏,死者亲人号哭不断。傍晚的祭奠较为隆重,在民间乐队吹拉弹唱声中,孝子在灵前轮流跪拜,花样繁杂的各式献菜缓缓摆上供桌,谓之“上菜”。其间有邻居、亲友不断地前来献上一份祭品,进行吊唁。祭献毕,由孝子守灵直到次日。

出殡之日先由亲属给死者的孝子、孙子、曾孙披红挂绿,给死者的女儿、孙女、儿媳、孙媳“戴包头”,然后“送殡”。

送殡的仪仗队有专门放鞭炮的、把花圈的、把挽幛的、抬铭旌楼的,还有吹鼓手吹打。孝子贤孙手挽灵车缓缓在前行走,女眷则在灵后送行。炮声连天,乐声悲哀,孝男孝女哭声不断,沿街抛洒纸钱直到坟地。埋葬死者称“下葬”。棺木下到墓穴,由风水先生定向定位后,放置记墓砖瓦、铭旌等物,最后用土掩埋。

风俗

静升镇丧葬有以下风俗:

重丧日人死在重丧日,大凶。由风水先生画符咒,依定规安置。相传,如处置得当则无妨,处置不当就可能出凶事。

重丧日有里重丧、外重丧、暗重丧之分。里重丧需另外做一小棺材,长7.8寸,内置符咒或肉块。在家时置棺木下,入墓后置于棺盖上,男左女右。外重丧不必另作小棺材。将荆根木(荆棘木根)入棺即可。暗重丧日,需另做一个长7.8寸、宽1.2寸、高0.4寸的小木匣,内置乌头一片、金纸一张、香一批。同棺入墓,男左女右置于棺木小头上。

土皇运为丧葬忌日。据五行学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前十八天行土运,当地称为“土皇运”。土皇运不能下葬,若非要在“土皇运”内发葬叫“急葬”,急葬必须是见棺打墓,或当日还土。

丧葬办事人及车辆须带一条红布(由死者家属发),有“避邪”的说法。

谢后土下葬完毕后,由女婿主持,摆些供品,烧香叩头、奠酒,答谢厚土神,以祈平安。

小安丧葬结束,死者家属在院内摆起神位,摆些供品,烧香、叩头,祭献值年太岁、五方五帝、土翁土母诸神,保佑居家平安。

祭墓逝者入土为安后,逢“五七”、“尽七”、“百日”、“周年”、“三周年”、“九周年”,近亲属到墓地祭拜,以寄托哀思。

合葬夫妻双方,妻子先逝或男子逝后逢祖茔与本年大向不合时,需“寄埋”,等男子死后“湿骨带干骨”或翌年大向相合时于清明前再行合葬。如男人先死,若与祖坟大向相合,可先葬祖茔,不合则寄埋。待妻子逝后,再伺机合葬。

冥婚未婚男女少亡或已婚男子去世后,因伴侣再婚失偶,由亡者近亲主持为其配婚,叫“冥婚”,或结“阴亲”。是亡者近亲义不容辞的职责,贫者买皮偶或蒸面偶,富者有花大价钱为男子“冥婚”的。

寿诞

祝寿子女成家立业后,在父母寿诞之日向老人表示祝贺。“六十六,一刀肉”(父母66岁生日,女儿要给父母割一刀肉,分量不论,只能一刀)。祝寿一般从父母六十六岁开始举办。讲究一旦做开就不可间断,在老人有生之年必须年年做。

是日,子女们成双成对,携儿带女,齐聚父母堂前。送几瓶酒,祝愿老人活到九十九;割一刀肉,祝愿老人健康又长寿;举家数代人欢聚一堂。过去的祝寿,晚辈们得给老人拜寿,从大到小依次进行。礼毕分享老人准备好的美味佳肴。这时老人们一生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心情更加舒畅,同时也能增强整个家庭的凝聚力。

生日满月孩子满月或一岁、三岁、十二岁生日举办的庆典活动。过去一般只在长子或长女中选一人做,以长子为多。这一天贴对联、放鞭炮、祭神主、备酒席,生日的孩子脖子上戴着亲属们赠送的金锁、银锁、铜锁,显得格外神气。外祖母家馈赠“圐圙”,用白面蒸制,像塔一样层层垒起,每一层都装有各种花饰,有仿造动物的,也有仿造花草树木的,都有象征意义。像现代的生日蛋糕一样,都有祝愿孩子天天向上、级级升高之意。亲友、邻居都来祝贺,馈赠贺礼,欢乐就餐。

建宅

修房盖舍乃人生之大事,普通人家倾一生之积蓄才能完成。因而“与人不和,劝人盖房;与人有意见,劝你搞修建;跟你不好,劝你券窑”之说自古有之修建花钱又累人,建起要人半个命。唯其如此,人们才相当重视,在宅院修建中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开工前,需以红纸一联置于宅基正中,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摆好供品,上香、叩头、祝告、焚表、奠酒。然后才能开挖宅基,谓之“破土”。一表隆重,二祈平安。其功用相当于今天的“奠基”仪式。

修建房屋讲究先立木后动土。以明柱、土柱托起大梁、二梁,上中檩是完成木架主体结构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相当隆重。中檩上需书明“×年×月×日×府×公上梁大吉”。合榫后,大匠身着红衣,一手持斧,一手拿锯,从檩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还偶尔敲敲、踩踩,谓之“跑梁”。“跑梁”不仅展示木架的坚实、牢固,也在测试大匠的技艺、胆略。照规矩跑梁一趟抵工一个,所以完成“跑梁”,主家需另付大匠一日工钱,给所有工匠一身红衣服。因而会有很多人围观,场面庄重而热烈。之后放鞭炮、犒匠,以示庆贺。

如果是修砖拱窑,讲究“合龙口”。窑券口最后一砖完成谓之“合龙口”。是日,亦需放鞭炮,犒匠。

工程全部完成后,还要“小安”。

新屋落成,择日迁居,谓“乔迁之喜”。亲朋好友携礼品或礼金前来祝贺,俗称“暖房”。是日主人在新居祭祖、贴喜联、燃放礼炮以示庆贺,然后大宴前来“暖房”的亲朋好友。

婚嫁、丧葬、生育、生日、建宅、乔迁、祝寿等活动,馈赠礼物、钱财等,属“礼尚往来”之事,均量力而行。《灵石县志》载:“有婚丧,邻里相周而不吝。”静升镇有一良俗,凡事主邀请办事者,无不欣然应允,尽心竭力为主家操办。

禁忌

杨公忌日为农历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杨公忌日,诸事不宜。

伐木、拆房,兴工动土前,先用红纸一幅,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贴其上,焚香祷告,然后方能行动。

小安意在向神灵谢罪,以求宽宥。多在动土兴工之后进行,时间一般选在冬至前三日内。用黄纸叠一牌位,上写:诸神名位,设供品、蜡烛、焚香叩拜、烧黄表、奠酒。

此外,还有许多别的禁忌:

对人礼貌方面的有:孝子不送客人;不可在人背后吃饭;主人出门或客人走后不可掸尘、扫院、泼污水;不以掐疙瘩待客人;后半天,特别是晚上不去看望病人;客人在不能扫地、掸家;穿孝服不去别人家;面对人不得伸懒腰、打呵欠;坐桌时,出入不得从人前走;分别饭不吃饺子。

迷信方面的有:年、节、生日不喝拌家汤;春节忌哭、忌吵架、忌打器皿、忌说不吉利话;婴幼儿衣物太阳落山后不得置于室外;家中有未过百天的婴儿,大人深夜归来不得直入,要先兜个圈子才能进家;娶亲、送葬不走重路;张、王、李、赵姓六月、腊月不婚嫁,其他姓氏三月、九月不婚嫁;忌讳别人给挽线疙瘩;钉棺、下葬时不准号哭;灵柩不能进村,尸体不往家抬;头不朝窗户睡觉;入殓忌给死者穿皮鞋;孝子一百天内不能剃头;空棺材放好后不能再动;筷子不让十字交叉放在碗上;丧事过后不能补礼;菜刀不能放在盆里;报丧的来了不给吃拉面,只给吃掐疙瘩;老年人年龄忌言六十六;修房、券窑中轴线不能在子午线上;寿诞不吃掐疙瘩、擦家、抿蝌蚪;百天内不过两桩婚事;婚事距丧事不可少于一百天;过了丧事,第一年、第二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分别贴黄对联、蓝对联;人死后,死者家里水缸里的水不可舀。

针对妇女的有:有身孕者,穿孝服腰里不系麻绳;孕妇不让进新婚洞房;芥指甲不芥拇指、食指;生日时孕妇不能吃兔肉;不让女人进炭窑;清明节女人不上坟;新媳妇忌在婆家过第一个冬至;闺女忌在娘家生孩子;晚上女孩不能对着镜子梳头;女儿出嫁后再不许在娘家过年,甚至不能在大年初一这天看到娘家的烟囱;女不葬娘家茔地;妇女正月十二前不动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