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受经商发迹并参加千叟宴后,深深认识到经商必须得到官府的支持、朝廷的认可,必须有家人、族人或亲友为官,方可联络八方,路路通畅。
雍正四年(1726年)王谦受为自己的儿子王梦简首开家族捐官先河,捐得“州同加五级”的职衔。随之王氏族人或捐纳,或荫袭,或科举,有不少人步入官场,据族谱、碑石、志书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清代王氏家族中五品以上职衔101名,其中二品3人、三品7人、四品44名、五品47名。
王氏族人如十五世王梦鹏、王梦简,十六世王生炳、王生炯、王奋志、王中辉、王中极,十七世王世泰等很快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姻亲关系、社会手段等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当铺、办钱庄,“广设生理”,进行“子母环生”(即高利贷),滚雪球式的资本积累。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版《王氏族谱·永斋王公传》载:“公(即王奋志,字永斋)尝于直隶(今河北)、山东广设生理,宗族乡党赖以举火者不下数百家。”王奋志仅当铺百座,第一百座名“百顺当”。他们一边进行粮马丝绸、杂货百货等一般生意活动,或行商,或坐贾,无不借助官方。
清乾隆间,王氏十七世、贡生王如玉“以功名自奋”,“援例拣发贵州试用副使道,署理贵西兵备道”,“兼理提刑按察司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叛乱,王如玉得忠勇公额驸福隆安的奏荐,下旨“特拣四川军营委用”,王如玉赴任四川后,归总理三路军兵粮的川督刘秉恬所辖,屯兵簇拉角克之西,分理粮务。
对于主帅温福的分散兵力之策,王如玉“屡有建白”,希望加强粮道仓廪的护卫,然总未见用,只好自磨佩剑,备战以待。
果如王如玉之分析判断,小金川叛民切断粮道,突袭清军大营,主帅温福死。王如玉激励将士固守粮道待援,然而北面军亦被金川叛军围割,势不能分。金川叛军蜂涌而至,惊恐万分的民伕纷纷夺路逃生。无奈的王如玉拔剑跃马率众突围牛丁山梁。追兵又至,有人劝他微服逃遁,王如玉誓以死报国,下马挥剑连杀七八人,不幸中标死于阵前。年仅四十一岁。
金川之役王如玉分理粮务之时,其长侄王肯为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因“忤上官得罪”,经次侄户部广西司郎中肯任百计调护方才得解。据传,王肯为的这次“忤罪”,就是因为助叔王如玉运粮四川抢在了上官之前。而王肯任的百计调护,是因与“堂官交重”,声望在外,更兼对孔方兄银两“素又慷慨,好施与,笃于义绝口不言有无”的性格和行为,王肯为之“罪”便化为乌有。
这之后,王如玉之子王荣棨“荫袭恩骑尉”,由陕西山阳县知县累迁至甘肃宁夏道,嘉庆二年(1797年)获理甘凉道,一次便从甘肃输运十万石军粮到四川,同时办理各提镇军营的粮务。很快又得经略大臣举荐“随营督办各路军火粮饷”,终获“钦奉谕旨,赏戴花翎”的荣耀。
好事一桩接一桩,此次战事结束,王荣棨得总督奏章举荐,调任甘肃宁夏(辖今宁夏西北部黄河地区)水利兵备道兼管盐法事务。嘉庆九年(1804年),朝廷追议其父王如玉金川阵亡一事,“奉旨赏给恩骑尉世袭罔替”,建太仆坊于家乡山西灵石静升王氏宗祠门前街南。王荣棨之庶弟王德棻“援例”出任直隶(今河北省)良乡县与天津县知县,代理涿州知州,且有“循吏名”;其长子王椿源为奉政大夫銮仅卫经历,历任四川江津县知县、四川渠县知县之职。嘉庆十六年(1811年)嘉庆帝内廷召见王荣棨,褒奖有加……
在走通官方直达朝廷之路的同时,王氏家族把眼光紧紧地盯在了盐茶专卖上。顺治年间他们已有十五世王含光、王含吉兄弟投资河东盐场生产,到乾隆年间其后世王世泰“膺河东场务,黾勉急公,终事无纤悉贻误。”为求更大的发展他们向其他盐茶商开始渗透,结成莫逆之交。每当盐茶商界朋友资金有缺之时,他们便从钱庄、当铺调出资金,无息借贷,慷慨相帮,条件只是稍稍让出点专卖权,而这之中的转换自有这方面的官员完成。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王氏这方面的官员有王凤山,甘肃凉州庄浪茶马同知;王讷,山东盐运司滨乐分司运同;王锡蒲,甘肃宁州知州兼理平凉盐茶同知;王臣敬,长芦盐运司天津分司运同;王鸿渐,两淮盐运司经历等。
得此肥缺者为晋商,特别是向灵石商人,静升王氏商人大开绿灯,逐渐控制了盐茶专卖。静升王氏商人经济实力空前绝后,走上了王氏官商联袂的顶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王氏先茔补筑来龙记》碑载:“绵之曲,有村曰静升,王氏聚族于此,溯厥始祖,至今方二十余世,而丁口已三千余人。致产有数万者,有数十万者,余亦能饶裕自给。仕官为郎,或至刺吏,分宪何其盛也……”碑文为“赐进士出身原任国子监监丞合河孙杨淦顿首拜撰”。
道光十一年(1831年)王氏宗祠《改建铁旗杆记》碑载:“吾族自观察公(指王如玉)死事,恤赠冏卿(指太仆寺卿)世袭恩骑尉,与国咸休矣。言其科甲则膺选拔登贤书副车者有人,登武乡会榜者有人。言其仕籍,则任监司,任部郎,任太守、转运、刺史、令尹者有人。为别驾,为倅、为丞、为尉、为学博、为鹾务、为领运者不一其人……”
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官庙、关帝庙碑记载当时静升村人设在全国各地的商家达492家。且记有广东“连镇会馆”及“洋钱二十五元共合白银十九两一钱”的兑换情况,可见会馆连谊并与洋商交易情况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