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19

第19章 晋商先驱据资万千

明朝政权建立,朱元璋一统华夏,为巩固边防,明政府设立九边重镇,九边驻军最多时竟达80万之多,庞大的驻军所需,成为明王朝的当务之急。明洪武三年(1370年),政府实行“开中盐法”,召商“运粮实边”,“而与之盐”。也就是说,商人只要将额定的粮食物资组织马帮驼队源源不断运到指定的边关重镇,就可以得到政府颁发的“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到指定的区域销售,便成为有专卖权的盐商,经济利益十分可观。

是时,灵石静升村西老槐树底,有刚从尧都(今临汾市)迁入的张氏,与元皇庆间(1312—1313年)迁入静升的王氏为紧邻。

张氏为平阳府望族,张氏家族与晋王朱棢、代王朱桂交往甚密,先时曾运粮实边太原、大同等九边重镇。紧邻的王氏族人王思问等兄弟追随前后,以其诚信务实,办事稳妥,随机应变,深得各方信任,具体负责粮饷物资筹措及马帮驼队运输,自然取得了食盐的销售专卖,很快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张氏、王氏的活动得到藩王的支持,建文间(1399—1402年)张氏二世张执中追随燕王朱棣,参与靖难之役,后任应天府(南京)丞。正德间(1506—1521年)张氏族人张俊任南京鸿胪寺司宾升任寺丞,“武宗皇帝巡狩以尚义恩赐冠带荣身”。成为通天晋商先驱的后台之一。

正统三年(1438年)王氏的第一位生员七世王演任灵石县瑞石所大使,司职仓廪、税务等事宜,家乡静升经商人数渐次增多。

宣德、正统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两省,平反冤狱,赈济灾荒,忧国忘己,颂声载道。其间,曾考察民情于灵石。是时,灵石瑞石所大使王演或许正与灵石知县等随伺其后,亲聆教诲。

正统十一年(1446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长短”的于谦被贪得无厌的太监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经山西、河南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方才复任。这其中有封地山西的晋王、代王、沈王及隶属的霍王等的出面奏请,有平阳府张氏家族不甘后人的调解,也有静升王氏族人王演等的介入。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日“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明王朝危机空前,群龙无首。在于谦等主战派的全力支持下,郕王朱祁钰即帝位,是为代宗,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随即选将守关,募兵各地,赶造兵器,运送粮秣。北京保卫战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迅速展开。

令到之日,灵石瑞石所仓廪存粮无多,盖因上月已尊旨运送军粮到大同边关。灵石知县张翼再令瑞石所大使王演全力筹措征粮。大敌当前,国家为重,更兼于尚书威望,王演在父亲王贤及族人、村人、全县百姓的全力支持下,军粮、军需物资全都到位,车队运输源源不断,直抵京师。

北京保卫战胜利,明王朝转危,然继之而来的明蒙战争长不隔年,短不逾月。

考之静升后土庙碑石,景泰三年(1452年)已成“本乡富家翁”的王贤、王演父子重修静升村西后土庙,以谢乡亲之助,以求后土圣母保佑运粮实边无阻。

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称其居地为“归化城”,开设互市。晋商先驱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如灵石静升王氏第十一世王新命、十二世王大纪、王大清等投靠封地霍州的皇室奉国将军朱聪千,并与村人、族人及其他商贾之家联手业贾贸易于塞北,在积极支持边关军用所需的同时,从南方运来茶叶,从泽州高平与潞安武乡购进丝绸茶壶,带上自己酿造的景福泉静升王酒、湧溢泉醋,以利互市边关之需。

万历九年(1581年)后,静升王氏十世贡生王时奋任山西高平县训导,十二世贡生王大化任河北平乡县训导升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教授。祖孙二人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道德文章之影响,为从事商业活动的十世时庆、时祥、廷鉴、廷镇,十一世新命、厚、燮,十二世大清、大纪、大宇等穿针引线,继续加深与本村张氏家族、霍州霍王府、大同代王府、潞安沈王府、太原晋王府以及南方茶乡、北方马场等多方面的联系,得到官方的支持,朝廷的认可,更得到商友的通力合作,消费者的盛赞,其商贾贸易活动如虎添翼,如鱼得水,蒸蒸日上,成为晋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先驱劲旅。

明天启五年(1625年),静升村西王氏十二世王大清这位经商富绅请村东王氏邑庠生员王育俊撰文《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中言:“而即以今日之子孙蕃庶,绵绵似续,衍而至于数百丁;粮税殷繁,岁岁弥增,积而至于数百石。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猗欤斯族,寝炽寝昌,正所谓”绵绵爪瓞,衍庆无疆“者也。不唯介里(指静介里,即今静升镇)擅其美,灵邑(指灵石县)推其盛,而且一脉迁河南称为巨族,一脉遗山东比隆本宗……”

从碑文可知:当时王氏家族这支晋商先驱的政治地位突出,后方巩固无忧,技艺超人精到,特别是商贾贸易遍布五湖四海,且迁河南、山东支系者也成为富豪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