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18

第18章 古道通畅商贾兴旺

远在春秋时,范蠡为躲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的越王勾践,更名陶朱公泛迹四海经商致富,就曾来过山西。灵石静升交通便捷,商机无限。

灵石境内的古道主要有:南北纵贯的韩信岭古道、雀鼠谷古道、千里径古道以及东西横连的灵沁古道。

韩信岭古道,原名高壁古道。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勾结匈奴,自立代王。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讨伐。次年,兵破陈豨,还军时行古道,驻高壁,恰遇吕后未央宫斩韩信,派人“函首会帝所”。刘邦令就地葬韩信之首,“高壁岭”遂改称“韩信岭”,路亦称之为“韩信岭古道”。至今,古道之侧仍可见韩信之墓丘及碑石记载。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周勃、陈平等尽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传说,刘恒当年从京师赴代地及从代地返长安都曾行经静升古镇,过绵上介庙,走韩信岭古道,所以古道之东有山名“孝文山”。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韩信岭古道成为丝绸之路的北延伸线的必由通道。韩信岭地处咽喉,其西有“贾胡堡”以集散商品物资。

据《中国交通史料汇编》载:“清末西人在山西霍州灵石地方掘得罗马古铜钱16枚,钱面镌文,盖悉为罗马皇帝梯拜流斯时代所铸。”梯拜流斯至安敦皇帝时代,相当于中国之汉朝。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叶德景也撰文叙及此事。这与《后汉书·马援传》所载“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相互印证。贾胡堡的设置,韩信岭古道的通畅,为商业物资的集散流通创造了契机,途中的静升古镇能不受其影响?静升村王家大院就有一对石雕门枕石上刻四位力士高鼻梁、深眼眶、络腮胡,一派西域人的形象,更有狮奴牵狮,或驮经书,或驮法螺,脚下丝绸连着绣球,此造型与贾胡堡、罗马古钱币的发现,正是历史商贸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雀鼠谷古道,《水经注》云:“南过冠爵津。”寇爵津“汾津名也”,“俗谓雀鼠谷,谷中两山夹水,崖路险峻”,素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的称谓。雀鼠谷古道就在这傍山汾水之岸。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北巡晋阳,至平昌县(今介休)境,傍汾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上有四字“大道永吉”。文帝以为祥瑞,遂割平昌县西南置县,赐名曰“灵石”。雀鼠谷古道在玉成之北与韩信岭古道重合,玉成之南顺汾水而下,曾设鲁班缠栈道,经三湾口、百尺楼,出阴地关,进入霍州地界。今夏门堡西山路上还可见清道光间修路碑石立于其侧。新设置的灵石县,建城池,创衙署,开四门,列店铺,一片兴旺景象,古镇静升归其所辖至今。

千里径古道,为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太守封子绘所开,从霍州绕东山之麓经韩家窊、东许村、七盘沟、横河、祁家庄、东岭、皂家墕、霍口、郑家山、范墕、南头、军寨、曲陌、马和、旌介、集广,绕帅家山烽火台,进入秦树村介休县境。

灵沁古道有二,都始于灵石,止于沁源。其一,经本县仁义、东许入山,达沁源;其二,沿静升河谷,过马和,入后悔沟登山,行百余里山路达沁源县城。而静升古镇就在这东西南北、四通八达的古道交汇之处及灵石县城和名山、名寺的环抱之中。《灵石县志》载:唐贞观二十二年间(627—649年)静升镇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一时。这是天时、地利、人和所造就的历史必然。

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巡幸山西,同朝廷数员高官途经雀鼠谷,并赋诗《南出雀鼠谷答张说》云:

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

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

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

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

闻有鹓鸾客,清词雅调新。

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

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明宗李嗣源“阅稼于冷泉关”,以示亲民。如上这些帝王先后幸灵,古镇地处交通枢纽,御用物品、民用物品能不转运?商贾贸易能不超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