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历史文化
11333100000017

第17章 隋、唐时期敦煌地区走向自己封建时代历史发展的最高峰(4)

吐蕃统治沙州时期,敦煌地区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当时的寺院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根据敦煌遗书所提供的资料,我们知道当时沙州一地有报恩寺、净五寺、莲台寺、三界寺、兴善寺、永寿寺、金光明寺等14所僧寺,同时还有安国寺、普光寺、灵修寺、大乘寺、圣光寺等5所尼寺,僧尼者人众近千。每个寺院都拥有大量土地,役使当地广大劳动群众为其耕种收获。寺院里囤积着大量的粮食和农副产品,春困时节又被贷于民进行高利贷盘剥。

另外,各寺院还有泥、木匠、皮匠、毡匠、纸匠、制酒工等匠工和放驼牧羊的牧工,从事各种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为寺院创造更多的财富。敦煌寺院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和吐蕃统治时期经济的发展、吐蕃贵族的民族习俗紧密联系着的,而对受其剥削压迫的普通劳动者来说,寺院经济的膨胀和发展加重的经济上的负担,也是空前深重的,自然也就更激起其反抗和斗争的情绪,最终导致张议潮领导的沙州各族人民的起义,推翻了吐蕃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第七节)张议潮领导的起义及张氏家族对敦煌地区的统治

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吐蕃赞普朗达摩遇刺身亡,致使吐蕃国内大乱。河陇一带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相攻不已,吐蕃势力在各地人民的反抗和内部纷争中逐渐衰弱。河西走廊和敦煌地区的各族人民也乘隙纷纷起来斗争,要求摆脱吐蕃奴隶主贵族的残暴统治,结束多年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的痛苦不堪的生活状况。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人张议潮率领沙州地区汉族人民,联合居住在沙州的以安景佑为代表的粟特人和以阎英达为代表的吐谷浑人等各民族人民,组成强大的反抗吐蕃奴隶主贵族的同盟军,一举驱逐吐蕃沙州守将,夺取政权,收复沙州地区。接着乘势继续东向,攻克瓜州。张议潮夺取沙、瓜二州后,一面差遣押牙高进达率人驰表赴长安向唐王朝报捷,一面以瓜、沙二州为根据地,积极修甲治兵扩大起义队伍。各地各族人民受吐蕃奴隶主贵族残暴统治多年,遂纷纷报名当兵,起义军迅速成长,声势大振。

在起义军作了充分的军备准备后,从公元850年幵始,张议潮苹起义军向吐蕃奴隶主贵族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配合,先后攻克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兰州(今甘肃兰州市)、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贵德)、河州(今甘肃临夏)、岷州(今甘肃岷县)等州,进入甘青两省及新疆广大的地区。

公元851年八月,张议潮遗其兄张议潭奉天宝年间河西陇右十一州地图、簿籍归朝,对此段历史,《新唐书吐蕃传》有记载:“沙州首领张议潮奉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地图以献。始议潮阴结豪英归唐,一日,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余州”。唐王朝于当年十一月在沙州设立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兼十一州营田处观察使,全权负责河西等地的军事、行政和财政。至此,人民起义推翻吐蕃统治的斗争得到唐王朝的正式承认。

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领各族人民组成的归义军蕃汉兵士7000人,攻克河西重镇凉州,受到凉州人民的热烈欢迎:“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反,塞外纵横战血流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冬张议潮所部的北庭回鹘仆固俊攻克西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接着合兵挥师东进,与吐蕃军队大战于(陕西彬县)、宁(甘肃宁县),归义军大获全胜,吐蕃大将尚恐热被斩,首级传送长安。吐蕃势力被迫全部退出河西陇右地区。至此,“西进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六郡山河,宛然而归。断绝近百年的中西交通和交流从此再次乂畅行无阻唐王朔也洱次祀西顾之忧遗书中载有冷饬民枭时以《菩萨蛮》词歌,对这一唐时西北敦煌河西地盛举的颂扬广敦焯古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取龙庭,麟台早有名。恨隔审部愿难仲吐。早晚天狼蕃齐拜圣颜。”

瓜、沙二州收复后,张议潮恢复了唐王朝建谠,再设州、县、乡、里制度,并将占沙州人口很大比重的僧尼统一管理.创设都僧统制。

咸通八年(公元8(37年),张议潮奉旨入朝,官拜河西十一州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右神武统军、南阳郡幵国公。唐王朝赐给宅第和田地食邑两千户。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长议潮卒于长安,享年74岁其兄张议潭也受封优厚,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兼检校吏部尚书。张议潮父亲张谦逸被追赠为工部尚书。

张议朝入朝后,归义军的军政大权皆交由其侄张淮深总揽(张淮深于大中七年(公元853年)任沙州剌史,尔后官至伊西等节度使兼司徒。其弟张淮鼎官至归义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敦煌地区,河西地区,新疆、青海一部分地区,在张氏家族的统治下蒸蒸U上,出现了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局面,对当时的西北形势和中西交通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张议潮领导的沙州人民起义,反对吐蕃奴隶主贵族的暴虐统治维护了唐王朝的统、巩固7当时的西北边骝,在敦煌历史、西北边躺交通西北史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这段历史史籍W载很少,难窥全貌,我们只能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的敦焯遗书中去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唐写本的《张议潮变文》和归义军统治沙、瓜州时期所遗存的部分文书,为研究张议潮的生平作迹提供资料.近代人罗振玉,还特地写了补张议潮传张氏家族统治时期其地域范围较匆广大里然包接辖楚沙州、瓜州地区,问势力范广为其统治基础的氺女厂境内特别是河西走廊地各族和睦相处、并卜」1发砖的关系,张议潮起义时,回鹘、月氏、粟持、党项、吐蕃、吐谷浑、媪末、龙家等民族人民先后都参加到了起义军的行列,为民族解放、起义[1卞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起义之后.随着形势的稳定生产:贸舄和屯活的稳定,各民族民在归义军的领导,有些在各城市从唞中.通商贸易;有些在草原地区从取畜牧业生产;有些受汉族人的影响走向定居生活,从饵农业生产。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社稷如一”.“和同为一家”,为沙州和河西的繁荣昌盛,为中西交通交流做出重大的贡献。为此,《张氏勋德纪》说:“河西创复犹亲蕃浑,言音不同,羌、龙、末,雷威慑伏,训以华风,咸令驯良,轨俗一变”,又言:“四方犷焊,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俨狁,疑少骏之蹶蹄;南土蕃浑,献岗之白璧”。可见,张议潮为首的张氏家族,和境内各民族间建立了和睦相处的深厚友谊,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拥戴,自然就有“通好而求和”,敬献骏马和白璧的史实。同时,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中,我们今天都可以看到,在张议潮的护卫者中间,有手持戈矛的回鹘士兵;在仪仗队伍中间,有欣然起舞的吐蕃族人,有退浑装束的舞乐者。

由于进一步对吐蕃战争的需要,为巩固张氏政权的统治,张议潮叔侄在敦煌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特别是对寺院经济中的一部分农民“给状放出”,成为具有人身自由的乡营百姓,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收复瓜、沙二州之初,即采取“且耕且战”的措施,“释放夺户,实行均田”,发展农业生产,为对吐蕃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安西县(唐时瓜州)苦峪城遗址中曾出土唐时残碑一块,记述张议潮“兴屯田,疏水利”的事迹。张议潮归朝后,其侄张淮深继续实行鼓励农耕的措施,致使瓜沙地区出现“万户歌谣满路,千门谷麦盈仓”的局面不愧为《张淮深变文》中对张氏家族你颂的:“河西陷落百余年,路断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第八节)西汉金山国与甘州回鹘

张议潮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应诏入朝后其侄儿张淮深任沙州刺史和归义军留后,总揽河西归义军军政大事。至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沙州发生骤乱,由于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演变到了刀兵相见。张淮深对祸起萧墙的内乱猝不及防,与夫人陈氏和六个儿子延晖、延礼、延寿、延锷、延信、延武同时被害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