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动物检疫理论与实务
11238000000002

第2章 动物检疫的概念、目的及意义

一、动物检疫的概念

检疫的概念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其初始意义就是为了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随后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断得到了扩展,由最初仅限于港口动物检疫发展到今天对动物及其产品各个流通环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检疫,而且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政府直接实施,国际上称为官方检疫,也称之为国家检疫,从而保证了检疫工作的监督性、公正性、权威性,在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以兽医学知识为基础的动物检疫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检疫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动物检疫理论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颁布实施,动物检疫的概念从法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强化,就是为了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护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由法定的机构,采用法定的检疫程序和方法,依照法定的检疫对象和检疫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性行政措施,是一项政府行为。

二、动物检疫的目的

动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及时检出染疫动物及其产品,并按规定处理,防止染疫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后续流通环节,从而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扩散,保障畜牧业的顺利发展。

2.维护人的食肉安全和身体健康,保证“放心肉”、“无公害动物产品”等工程的顺利实施。

3.在动物流通的各个环节实施动物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为后续环节进行动物检疫监督提供了法律书证。通过索取、查验这些检疫证明,可反过来促进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环节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论在哪个流通环节发现动物疫病,都可以通过检疫证明进行定向追溯,从而及时捕捉动物疫病的动态分布信息,为有效采取防控措施,制定防疫规划等争取时间,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在屠宰检疫环节查验产地检疫证明和免疫合格标识,又促进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确保免疫效果,把免疫和检疫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和保障养殖业良性发展。

4.进行疫病监测,控制和消灭某些疫病。对国家规定需要预防、控制、净化的动物疫病进行定期检疫和监测,采取及时淘汰或扑杀阳性动物,适时进行免疫接种等方法,以逐步达到控制、净化和消灭某种动物疫病的目的。

三、动物检疫的意义

(一)经济学上的意义

综观国际上每次大的动物疫病流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极为惨重。近年来国内频繁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极为惊人的。动物检疫工作是落实“早、快、严、小”的动物疫病防控原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动物检疫工作落在实处,才能有效地防止动物疫病发生,或者及早发现动物疫病,并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将养殖业生产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从而促进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同时,通过查验各种检疫证明,使各个流通环节的检疫工作互相衔接、配合,可以发挥在后续流通环节中对前面各环节检疫工作的监督、促进作用,达到以检促检、以检促防的目的,促使养殖业生产良性发展。

(二)社会学上的意义

动物检疫是“放心肉”工程实施的基础,是实行动物产品市场准入制以及“无公害动物产品”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可以对相关国家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和出口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对国内养殖业生产、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严重时甚至到了“谈禽色变”、“谈肉色变”的程度。由此可见,动物检疫工作对于维护动物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信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保护人体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