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注意力的60种方法
11154000000052

第52章 方法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制定纪律

自我制定纪律,是人类自我管理的开始。放在某个个体身上,则直接表现了个体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一个成年人对自我纪律的制定和遵守情况,决定了他在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度;

一个孩子对自我纪律的制定和遵守情况,则决定了他在未来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度。

胸怀天下,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到一个富户。虽然范仲淹从此拥有了一个富裕的家庭,但这个天赋秉异的少年为了让自己一心读尽天下诗书,竞对自己制定了一条异常苛刻的纪律。

这条被后世所传诵的纪律内容是:离家住进破庙当中,每日煮一锅粥,粥凉后切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他以此锻炼自己学习的坚韧意志,排除所有生活和精神上的安逸享受,集中全部精神和注意力于诗书之上。

范仲淹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被一个小伙伴了解到,小伙伴出于好心,某日专门送来了美味的鱼肉大餐,范仲淹看了一眼,不但没有吃,还让伙伴把食物原封不动拿回去。

伙伴不解,就问:“这样的美食岂非比那又冷又没味道的粥块好吃?”’

范仲淹回答说:“的确美味好吃一百倍,但今日我若吃了你的鱼肉,又怎么还能集中全部精神在读书上呢?”这就是成语“断蓥画粥”的来源,事实上,范仲淹确实通过严格自律、专注学习成为了一代大家,被后世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的人物”。

孩子在学习时分神、开小差,实际上都是管不住自己的表现,如果能够像范仲淹一样自己制定纪律,并严格遵守,那么每一个孩子都将是无比优秀的。可惜,千百年来,范仲淹唯此一个罢了,这“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然而即使不做一流人物,我们的孩子仍旧要学会自我管理,这是人生的必修课。纪律并不是贬低自由和创造,相反,是为了更广泛的自由和创造。这个道理非但很多孩子们不明白,就是很多自以为聪明的家长也不了解。

家长们对纪律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纪律就是为了限制孩子,约束孩子,若真这样,孩子就会本能地抗拒纪律,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反抗。比如,有的家长硬性规定孩子必须回家练习钢琴一小时。孩子对于这样的纪律会发生很大反应,例如硬性的抗拒、耍横。但更多的是软性抗拒,人是坐在凳子,精神却飞来飞去,忽东忽西。家长的纪律能管得了孩子的身体行动,却无法约束孩子的精神行动,所以就产生了那么多学习三心二意的孩子。

其实,与其让孩子被动接受成人制定的规则,不如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就像范仲淹一样,正因为动力在他本身,所以才能拒绝诱惑,专注苦读。当一个孩子明白纪律的真正意义,并自由地为自己选择纪律的时候,他们并不会表现得特别抗拒,反而会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所以,要让那些喜欢分神、开小差的孩子自己制定纪律约束注意力,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制定纪律。不是为了限制孩子的自由,也不是出于邪恶的压制,而是为了帮助他获得一种非常伟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就是自己的主人,就是成年人!”孩子会为了这项独特的“成人权利”(这种权利在孩子眼里一般被看成是极大的荣耀,代表着家庭地位的巨大提升)而去积极约束自己,管好顶叶皮层,不朝三暮四。

接受纪律的孩子,紧跟着就会产生一种自己制定纪律的欲望。

假如孩子很兴奋地制定了一个纪律:每堂课只玩十分钟,家长们不要神经过敏、冲动,行使“一票否决权”。如果这个孩子以前玩半个小时,现在却能全神贯注听半个小时,那是不是巨大的进步呢?

孩子对自己是否客观、真诚,家长很容易进行分辨,只不过分辨时要过一下大脑,不要一听见还要“玩十分钟”这样的字眼就觉得孺子不可教。若是如此,家长们倒是有点朽木不可雕了。

制定纪律,不好高骛远并能脚踏实地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

假如孩子制定一条纪律说:每堂课投入150%的注意力,不放过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家长们反而应该帮孩子反省,因为这是给超人的纪律,不是给孩子的。

最后,孩子给自己制定的这些纪律,家长虽然把握“不直接参与”的原则,但必须经常和孩子进行讨论,记住这是友好而平等的沟通,目的是跟进孩子注意力的自我管理状况。如果效果显著,是否应该提升纪律的难度系数;如果效果不好,是不是找找原因,补充其他纪律,或者增加一些奖励或惩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