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注意力的60种方法
11154000000045

第45章 方法帮助孩子设定积极的目标

二战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5%,这是一个异常残酷的数字。根据有过亲身经历的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研究,这5%的幸存者身上都拥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从未放弃生活,怀抱积极目标。他们想活,想要和爱人重逢,所以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真的活了下来。

所以说,拥有一个积极的目标,可以让人在任何艰难环境和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面前保持斗志,集中注意力战胜困难。

雪儿功课不算好,老师对她的评语是这个孩子缺乏钻劲,在学习上,自己能听懂的就会,听不懂的就不听不会,遇到略微有点难的题目,就表现得提不起精神去做,连尝试之心都没有。所以,当老师越是讲到难点、重点的时候,她就越是分神,不能集中精神。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于试卷上有难度的高分值的题目,她只能选择放弃,像数学这类的功课也就能拿个60分,有时甚至不能及格。

事实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放寒暑假,总是疯玩,作业本来不多,每天做一点也就做完了,但由于玩得太尽兴,放到一边了。到最后几天打算集中攻坚的时候,才发现作业这么多,根本做不完,于是最后干脆到学校抄同学的。其实,就算只剩最后那几天,如果集中精神认真做也还是可以做完的,只不过精神上已经被那个看似异常庞大的任务给打垮了,没有战斗之心如何取得胜利?

这跟案例中小朋友的情况是一种状态,因为心理上首先暗示自己不行,所以听老师讲难点重点时精神就天马行空,不知云游何方了。反正都不会嘛,干吗还听?这是此时内心的潜台词。

如何打破这种心理障碍,让孩子总能集中精神呢?可以借鉴“流水线理论”。大家都知道流水线作业,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件一件从滚动带传送过来的。以做玩具为例,把一个工人带到一千个娃娃堆起的小山面前,告诉他今天要在多少小时内给它们缝上眼睛,他会崩溃。相反,如果让他站在流水线边,每次只过来一个娃娃,那他就会埋头一个接着一个专注地缝下去,结果一天下来他很可能缝了超过一千个。

“流水线理论”的核心点就是把任务进行小份切割,设定一个不太费力便可达到的小目标,然后在这个积极目标鼓舞之下,大脑就会全心全意并非常快乐地去丁作。放在孩子身上,妈妈应当注意培养他们一种自己设定积极目标的能力。

梅尔妈妈经常和孩子一起玩点小游戏,例如梅尔非常喜欢的“海绵宝宝海底大探险”,实际上就是一个以海绵宝宝为主人公的通关小游戏,一共有十几关,不是很难,倒也趣味横生,梅尔百玩不厌。妈妈也觉得孩子偶尔玩玩游戏是很不错的生活小调节。

后来,妈妈就跟爸爸讨论为什么这款小游戏这么吸引孩子。搞企业管理的爸爸认为,这款游戏非常符合公司的阶梯晋升机制,员工成绩达到某个阶层,就自动晋升一级,如同通关一样,总是有积极的小目标在眼前,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人生理想。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积极性,让他们能保持一种“充分工作”的状态。

这个讨论让妈妈恍然大悟,在孩子的学习上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总给孩子定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能适得其反,相反,制订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孩子觉得稍微努力即可达到,就会全力以赴向目标努力。

所以,聪明的妈妈总是在生活中寻找各种灵感,采取一些看似简单实则智慧的方法帮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梅尔妈妈从游戏上获得“积极目标”的感悟就是如此。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设定积极目标呢?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

第一,“《向日葵》手册”法给孩子一个目标小册子,写上一些能力所及的积极目标。比如英语不好的孩子,可以写上“下次英语成绩考到60分”或者“跟路上遇到的外国朋友聊一次天”。这样,孩子就会在积极小目标的鼓励下认真上英语课。这个方法来自韩国电影《向日葵》,男主角把自己的目标写在小册子上,做到一样就用笔勾掉。看过这部电影的家长朋友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笔勾掉那些已达成的目标,那时的心情真的很美。

第二,“流水线”式学习这就是让孩子在学习或者做功课的时候,把大目标变成小目标,就如同海绵宝宝通关游戏一样,让孩子养成集中精神个个击破的好习惯。比如,要做三张试卷,那就分成三份,在三天内完成,这样每天保证完成一部分,循序渐进,就可以最终达成目标。而不是一下子被作业压垮,干脆抗拒或罢工。

第三,随时让孩子给自己制订积极小目标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灵活地调配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背诵一篇课文,先背熟第一段;学一个解题方法,先学会前两步;考试,先将成绩超过同桌等等,这些小目标会时刻鼓舞孩子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追求自己的成就感,自然而然避免了分神、开小差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