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以外的事物感兴趣,一再地阻止孩子向课外发展;有的家长却正相反,孩子没有兴趣的事物,他们却硬要孩子去学,把孩子弄得疲累不堪,不仅兴趣没培养出来,最后连原本擅长的学习也跟不上了。这样的后果也是由家长的急功近利的心理造成的。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医生家庭,青少年时期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他的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的行为将会使整个家庭蒙羞,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你一无是处。”的确,他在这时很热衷于收集矿石和昆虫标本,这些爱好在男孩子当中很普通,并不稀奇。1825年秋,他父亲把他送进了一个医学院学习深造,准备让孩子继承他的职业。但是,对医学毫无兴趣的他脆弱到甚至不敢面对手术台上的鲜血。结果可想而知,他不到两年时间就从医学院退学了。父亲看他当不成医生,于是把他送到剑桥神学院,希望他当个牧师,因为牧师在当时也是个很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他对神学也没有什么兴趣,在学业上花的时间还不如花在打猎的时间上多,但是也还是坚持到毕业。当他准备当个牧师了此残生时,刚好有个船长要开船环球旅行,他很感兴趣,就参加了这次环球旅行,这次旅行改变了他的命运,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此次环球旅行中,他沿途考察地质、植物和动物。一路上他做了大量的观察笔记,采集了无数的标本运回英国,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在环球旅行前,他是个神学毕业生,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旅行之后,他却完全抛弃了宗教信仰,彻底推翻了上帝创造生物的说法。
他就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实了:
形形色色的生物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由此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进化论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在我们为达尔文的成就赞叹之前,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他的父亲硬是要小达尔文从事医学,也许现在我们依然认为人类由上帝创造。他的发现让人类彻底改变了观念,他用科学打败了上帝。生活中很多孩子也有着达尔文一样的境遇,被父母硬逼着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而且学习的东西自己没有一点兴趣,由于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被父母骂,孩子心里更不舒服,更加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方面,有一位父亲的做法很值得各位父母学习。
这个父亲是一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在物理学、数学、哲学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成就,每个人都认为他会把孩子也培养成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但是有一次,教授的朋友到了教授家,刚好听到教授和孩子的对话:“孩子,这是你做的糕点吗?”“是的,爸爸。”“嗯,不错,做得真好吃,我敢打赌,每个人吃了第一块都会想吃第二块的。”“我将来要成为一名糕点师。”这位朋友听到教授的孩子讲这话,认为教授一定会告诉孩子糕点师没什么出息,做个像他爸爸这样的教授才会受人尊重并且收入颇丰。但是出乎朋友意料的是,教授的回答却是:“那么,祝贺你,未来的糕点师。”后来这位朋友发现,每次这个孩子在做糕点的时候,那种专注的神态,就好像罗丹对待雕塑一样。
这位父亲的宽容和大度让人佩服,他对孩子的兴趣和愿望没有任何的限制,而是任由孩子的喜欢。孩子不是家长的复制品,家长擅长的东西孩子不一定擅长,家长喜欢的东西孩子也不一定喜欢。
因此,要做到不硬性培养孩子兴趣。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鼓励孩子多尝试像报兴趣特长班、参加艺术文艺汇演这些形式的活动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广泛的兴趣的,现在不是一直在讲实行素质教育吗?家长应细致地观察孩子,发现他对什么感兴趣,哪方面能力强,因材施教,鼓励他多尝试。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多爱好,而且经常变换,既然孩子喜欢,为什么不鼓励他们尝试呢?让孩子接触一下,学些基础的东西没什么坏处,逼着孩子培养特长出成绩是很错误的,孩子不感兴趣是学不好的,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让孩子过属于自己的童年儿童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一晃即过,应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而不是希望他成为这个家那个家的。兴趣班里的学生多得是,但是有几个最后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孩子的年龄段决定了他必须在这个时间内用玩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学习能力。如果变换成另一种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失去真正成长的机会。
孩子是一粒种子,如果种子还没有发芽,就按照培养苹果种的方式来培养这粒种子,而不管它究竟是苹果种子还是梨的种子,那么按照这种培育方式继续下去,这颗种子能够顺利地开出苹果的花结出苹果吗?如果它真的是苹果的种子还好,如果不是呢?是不是就要把他完全给抛弃呢?还是要摧残掉呢?或许扔掉一棵树容易,但是养孩子可不行。所以,首先要明白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而不是强迫他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如果孩子适合学音乐,父母却非要将孩子培养成哲学家,这和摧残掉一个小树苗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要保持孩子的天性,就要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而不是规定他的兴趣应该是什么。
所以说,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一定要真正地为孩子着想,多多征求孩子的意见,硬性培养的兴趣只会持续一时,注意力也只是暂时的。请放开孩子,给予他选择兴趣的权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