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注意力的60种方法
11154000000035

第35章 方法不要“善意”地扼杀孩子的兴趣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不免会犯急功近利的错误,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不考虑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打算为孩子设计成长之路,这些父母以为只要让孩子比别人多学些东西,掌握更大范围的知识,孩子就会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胜。

然而,在这样的想法下,父母努力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并不是去学习什么就一定学得好。这个道理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告诉过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在现代,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是这个道理。不管谁喜欢什么,都是个人的事情,别人无法勉强。也就是说,人各有志。这个道理,如果用在大人身上,没有人会反对。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尤其是父母们,往往认识不清楚或是不能接受。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独特的兴趣与爱好。人们对待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往往会全身心投入,这样会不知不觉地取得成就;相反,如果是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却被别人逼迫去做,那么肯定是不愿意全身心投入,不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要做完都很难,更不用说获得大的成绩了。

兴趣,往往能鼓励一个人去探索自己不曾接触过的领域,解决各种难题,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兴趣,正是开发潜能的催化剂。所以说,一个人能有兴趣是件幸福的事,如果这种兴趣从小就被鼓励和培养,坚持下来,未来一定是其受益者,要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要么就是充满自信,变得乐观,对生活充满热爱。

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人是可悲的,然而更可悲的是,还没有成形的兴趣,就被父母以“善意”的理由扼杀了。

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兴趣呢?

第一,父母不要自以为是,剥夺孩子的爱好受我国教育制度的制约,我国的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很难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孩子们一旦接触到课业以外的事物,就更容易产生兴趣。但是父母往往过于紧张,如果发现孩子爱听音乐,每晚做完功课以后都要听会儿歌才睡觉,那么都会进行干扰。开明点的父母会看看孩子在听什么,如果可以听,就给孩子限制听歌的时间;如果父母不够民主,也许就会直接把磁带没收锁在抽屉里,从此再也不让孩子接触。这些做法,都是源于父母自以为是的想法:听歌?考试又:不考这个!不能让孩子浪费时间。父母不明白的是,学校的考试是不考这个,可将来呢?谁能保证在人生的考试中,永远不会出现音乐这门课?更何况,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听音乐可以开发智力,甚至鼓励学生们在做数学科目中与空间想象有关的作业时,昕听没有歌词的轻音乐,帮助开发右脑。父母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不听孩子的辩解,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负责任。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

第二,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技工教育对人具有塑造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把人变得更好,错误的教育会把人变坏,承受这个后果的是家庭、社会,还有人本身。古代的教育家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那么父母不能像是捏泥人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同样的泥,想捏成什么形状就捏成什么:形状。每个孩子的天分不同,父母应当学习根雕艺术家对待艺术的原则,认真观察,发现、尊重根形的特点,再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特点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最后才能成为精品。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尊重的基础上正确地引导。鲁迅曾说过: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应该要“先行理解”的,正是孩子自身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到孩子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发掘出孩子独特的成功之路。一味地赶鸭子上架,只会令孩子对学习产生排斥。

第三,给予孩子更多的兴趣选择现在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成绩优异的基础上掌握几门特长,出类拔萃。如果不能,至少要学习成绩优异。因此,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孩子资质不高时,往往就会把孩子的兴趣限制在学习上。比如有的孩子想学习摄影,家长就会说,好吧,如果这次考试进人班级前十名,就让你参加摄影小组。孩子刚刚萌芽的兴趣,就在家长这样的说法下被减弱了。如果孩子真的考进了前十名,也许父母在同意孩子加入摄影小组的基础上会对学习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一来,孩子的兴趣之路岂不是难上加难?如果孩子没有考进前十名,那么孩子也不好意思再向父母提起,凶为孩子心里会想:学习都学不好,哪有资格培养兴趣爱好呢?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学习和兴趣一点都不矛盾,相反,学习和兴趣是相互促进的。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外面的大千世界却是活的。孩子要去研究这个世界,父母就不应该以“善意”的理由把孩子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否则,就算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再多,遇到客观的事情时不会思考,没有应对之法,也是没有用的。

总之,孩子的注意力在兴趣上,纠正了孩子的兴趣,也就是带走了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对于孩子的兴趣,应当抱着发现、引导的态度,而不是批评、指正。好的兴趣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父母要起到引导作用。孩子们的自控能力差时,父母要在身边提醒孩子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去发展兴趣,督促孩子为自己订立一个合理的时间表。孩子兴趣过多、不够专一时,家长要从旁提醒,使孩子合理发展,目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