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注意力的60种方法
11154000000025

第25章 方法用“同理心”对待孩子的分心、走神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了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

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父母有的时候对待自己的孩子会过度自以为是,反而忘记了关怀之心。于是,孩子们认为“我的妈妈完全不了解我”“我的爸爸永远都不会听我说话”,所以,孩子也就很少会主动向大人们敞开心扉。

父母本来是天然的钥匙,可偏偏选择去做铁棒,结果伤害锁头,导致它们再也打不开。其实,由铁棒变为钥匙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同理心”,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推论,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发生在一个无辜人身上的苦难,也有可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根据这个理论,父母要无条件地理解上课开小差、走神的孩子,如果不能感同身受,就无法成为孩子的朋友,无法同孩子共同经历痛苦和快乐,也就没有办法变身钥匙打开锁头。

冉冉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受批评已经是家常便饭,而且说的次数多了,对老师的教导越来越充耳不闻,对父母的苛责也漫不经心,上课该说话说话,该吃东西吃东西,没有丝毫改变的征兆。

冉冉的爸爸很不理解,不明白一个小女孩,怎么性格这样的淘气,上课就那几分钟怎么就不能集中精神听讲呢?这让爸爸百思不得其解,苦口婆心地跟冉冉谈了好多次,每次冉冉态度都很敷衍,如果爸爸说重了,冉冉就闷不出声,爸爸也拿她没有办法。

后来,同事给冉冉爸爸出了一个主意,抽一天时间同冉冉一起去上课,这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冉冉爸爸就以一顿麦当劳为交易筹码,取得和冉冉一起上课的机会。冉冉惦记着汉堡包,爸爸却是志在必得,一定要知道冉冉上课走神儿的原因。可是,结果更可笑,40分钟的课,爸爸发现开始还能听,但不知不觉自己也走了好几次神儿,一会儿想想冉冉为什么走神儿,一会儿又想自己小时候老师讲课的情形,几堂课下来,冉冉爸爸发现自己听得都支离破碎的。

回到家,冉冉爸爸没有隐瞒事实,郑重告诉冉冉自己上课走神儿的事实,并且突然想起来,自己小时候上课也经常交头接耳,为此没少挨老师的粉笔头。爸爸这样一检讨,冉冉高兴了,也承认了爸爸这个统一战线上的朋友,共同探讨起对付走神儿的办法来。

其实,孩子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没做好功课等,自己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如果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心比心,孩子就会变得很逆反,指东打西。只能做孩子父母,不能做孩子朋友的父母是失败的父母。虽然每天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却永远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等到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就会毫不回头地离开,寻找能真正理解自己、温暖自己的人。这无疑是糟糕的结局,原因就是父母当初没学会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

人生是非常有趣的,尽管父母们也曾:是孩子,但当了父母之后却好像把以往做孩子的事情全部忘在脑后了,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自己做孩子时讨厌的父母模样。这被社会学家称为“角色误入”,而保持“同理心”,是避免“角色误人”的最好方法。

家庭教育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不可以武断地给孩子下结论,当孩子试图解释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倾听,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去做一个假设:如果我是孩子会怎样?尤其是当孩子做错了事情面临批评的时候,更应该换位思考,感同身受一下。这样做,不但能时刻和孩子保持无障碍沟通,还可以让孩子养成遇事替别人着想的习惯,这也是人生一项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