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思维,冲破云天,让己身飞落于虚幻的林间,那儿有翠绿的树,有缤纷的花,有玲珑的石,有巨伟的梁栋,也有舞榭的歌楼,几疑自己是置身于人间仙境,怎奈恰醒来原是梦。
我常想,为何梦总是这般美,这般令人神醉;虽然它是虚构的世界,是心灵的乌托邦,但是想起来为何又是那般的真实。思考了数个季节,我依旧寻不出个中真义,终究还是让佛洛伊德告诉了我,原来梦是日常生活中“潜意识愿望”的实现。
佛洛伊德说,所谓梦,并非单指夜晚的梦而言,它还包括了日常的沉思与幻想等心梦,然而,不管哪一种梦,对作家而言,皆具有强烈的启示作用。其实,一部文学作品,即使不是纪录梦境,本身仍是一个梦,是作者心中的梦。它代表着作者内在期待实现的愿望,就像梦一样,作品往往是作者内心思维的汇集,并经由心像的润饰而成。
由此可知,文学作品与作家的心灵是不可分的,作者经常会借着作品,发泄心中久蛰的情感。心理学家曾说,作家有时可以通过这种过程,治好自己的焦虑情绪,心理学家常戏称,作家是自己的医生,他们可以通过梦,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自我的灵魂好好的粉刷,使它显得更加洁净。
我们也可以称心梦为文学的初稿,但是并非每位作家都敢披露这个初稿。一般而言,作者通常都会小心翼翼地担任自己的监察官,仔细考核心梦中的野蛮情感,他们不容许过分原始的情感在文学中直接发言,他们必然会为它带上面具,撒下烟幕,才肯让它与读者见面。
因此,如果你不细细品尝,就很难窥见其间的堂奥。心理学家说,假使读者能够带上一副精神分析的“眼镜”,必定可以清晰地看见作者心梦中的世界。
因此,佛洛伊德强调说,能够将心梦中的一切情感和思想文字化的人,才是真正“勇敢”且成功的作家,因为唯有如此,读者才能从作品中了解作者,并与之产生共鸣。也许我们都有过与作品产生共契的经验,那正表示作者所刻画出来的原性是真实且诚恳的。佛氏曾说,假如你看了一篇妻子与人私通的作品时,不妨先假设自己是作者,想想看你所想的结局会是原谅她?抑或报复她?假如是报复她,那就对了,因为那才是人类共通性的心梦,假如你选择了原谅,那你已为作品戴上了一副道德的面具。这种结局是好的,但作者本身却没有得到替代性的满足,没有使自己心中的那股仇恨充分地宣泄。
也许有人会说,如此公开地剖析作者心态会贬低了作者风格,其实并不会。像海涅、卡谬、尼采、赫塞、歌德、易卜生、托尔斯泰、叔本华、海明威等都经常被分析学家分析,但是他们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是崇高且值得尊敬的。我们绝不会因为分析而疏远了他们的作品,反而倍感亲切,至少我们已从心理分析中了解到,这些伟大的作家跟我们是一样的,他们有喜、怒、哀、乐、悲、离、苦,也有仇恨、无奈,以及源源不绝的心梦。
该值得庆幸吧!也许有朝一日,你、我、我们的梦,都将转为传颂千古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