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晓光缕缕的绿水溪旁,眼中不禁织起了浓浓的诗意。午后,一阵凉风吹起,把持不住的水面便泛起了阵阵涟漪。蓦地,我心中浮现一场场景,这场景好似,好似……“威尼斯”。
《魂断威尼斯》是托玛斯曼1911年完成的作品,虽说托玛斯曼并非我们所熟悉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魂断威尼斯》却是精神分析学家注目的焦点。根据托玛斯曼自己的剖白表示,他的写作倾向,总以佛洛伊德的旨趣为依归。也因此,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清楚托氏的潜意识世界,以及它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完美吻合”。
精神分析学家大概同意,大部分文学家的作品,乃是他本身与威胁性冲突之间的一种沟通尝试。因此,我们如果能够了解托玛斯曼这个人及其在写作《魂断威尼斯》之前的生活世界,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作品中的潜在意义。其实,不管这种投射是否隐晦难懂,我们都很乐于探索它。
身为一个文学家,托玛斯曼有其个人与文学家的共通性人格性质,此种特质使得他对死亡有着高贵的同情。文学家们相信,托氏是受了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才创造出了美即死亡的概念。事实上,这种概念也是托氏对“原欲”赎罪的表征。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托玛斯曼的这种人格特质称之为“强迫性人格”,它极富攻击性,且对自己的行为相当苛求,所以有很多内心的欲望自己不易接受,它必须经过心理自卫方能涤清心中的罪恶。也许我们可以说,它是理性和迷信的奇异组合吧!
托氏曾在自传中写道:“我相信,当我活到和母亲死亡同年龄时,我也会逝去。”与其说这是一句玩笑话,毋宁说,这是托氏理性自我和强迫观念的严重冲突。强迫性人格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强烈的矛盾态度,这种矛盾亦常表现在托氏的作品中。对母亲及妹妹的认同,对父亲及父亲代理人的矛盾情感,以及同性恋的表现等,这也让我们联想到托氏似乎具有些许的女性本质。
精神分析师认为:托玛斯曼本身即具有很多怪异特质,再加上撰写《魂断威尼斯》之前,托氏的家中遭了若干剧变,妹妹自杀死亡,妻子因肺结核住进了疗养院,他则和孩子们孤独地生活在一起,这使得托玛斯曼将心中的意念,迅速地投射于《魂断威尼斯》的情节里。
一般即使没有精神分析常识的读者,也能从情节的发展中,体会出其中的纠葛与挣扎。在《魂断威尼斯》中,主角阿森巴赫其实是托玛斯曼本人的化身,而墓地的男人则是托玛斯曼外射出来的精神内力,它代表着罪恶感及恐惧感。
但若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托玛斯曼对父亲态度的矛盾。精神分析学家相信,典型强迫性人格的人,可以将同一对象的矛盾感情分隔开来,矛盾的父亲心像被一分为二,一个是邪恶、轻蔑的影像,另一个则是慈爱、满怀关心的。在《魂断威尼斯》这本小说里,托玛斯曼虽没有将此种“代理性的爱”成功地雕塑,但是至少我们已看到托氏心中的爱、恨、敌意与嫉妒。
《魂断威尼斯》中,还隐伏着一股同性恋欲望的暗流。透过艺术家特有的升华(sublimation)及理想化(idealization),托玛斯曼将这条暗流“艺术品味化”,但是此努力最后仍未获得成功,托玛斯曼的同性恋欲望依旧压过了升华作用,而导致它的崩溃。因此,他在小说里选择了死亡以了结心中的矛盾。
最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阿森巴赫是托玛斯曼的代理人。他表达了托氏终生维持其艺术创作于不坠的原欲。也告诉了我们,他永远处于受威胁与不安的状态中,因之,托氏试图用神奇的魔力来守卫自己,并创出了阿森巴赫来转移自己的痛苦,让他代替自己受苦,而让自己获得救援,并借此维持己身的原创力。
心理学家相信,托氏这种情感的合理转移,是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丈夫及父亲的最佳凭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