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1114200000032

第32章 佛洛伊德的文学心灵

偶闻佛洛伊德(S。Freud)的人,或许只知道他是个精神分析学家、医师、心理学之父,事实上除此之外,佛氏还擅长于文学,其对小说、诗歌、戏剧等都有相当的造诣。1930年4月,佛洛伊德还获得了象征德国学术界最高荣誉的歌德文学奖。

由于佛氏身兼文学家及精神分析家双重身份,因此使得佛氏善于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诠释文学,且见解独到、剖析新颖,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其《神秘》(TheUncanny)、《达文西研究》(Leonardoda Vinci)及《米开兰基罗的摩西》(The Moses of Michelangelo)等作品,更是令文学界拍案叫绝。

佛氏不仅喜欢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从事文学创作,同时也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替文学注入感性与灵性的魂魄,使文学更加鲜活起来。对于其他作家的作品或作家本身,佛氏也常铁口直断地剖析它。佛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学家心态的“面具”,作家之所以提笔,乃是想以作品为其“受伤的欲望”找到“替代性的满足”,这种满足不但可以逃避自我的伤害,而且也能调适不平衡的心灵,因此佛洛伊德曾戏称作品就是作家心理的治疗师。

谈到个体对面对现实的反应模式,佛洛伊德提出了两种方式,其一是实际、正面、有效的方式,其二是虚构、梦幻的方式。后种方式文学家用得最多,他们通过思维的创作,罗织一大串美丽的幻境用以圆梦,用以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佛洛伊德认为:“文学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在他无法满足本能的欲望时,经常会转入幻想的境域里,让自己的思维无阻地驰骋。”

佛氏亦认为作家的作品通常是“深具意义”的。一个恋爱失败的作者,可能会通过作品来阐述心中的感受,并尝试做替代性的满足。例如《窗外》,作者在念书时,爱上了授课老师,不料老师却是个已婚的人,作者在饱尝失恋滋味后于是写成小说《窗外》。小说中,男主角的悲惨结局,即是作者“替代性的满足”,因为现实生活中,绝不容许作者对男主角采取任何极端的手段,因此作者只好以替代性的报复来满足自己。

而佛洛伊德在他自己的作品《摩西与一神教》中,也有这种替代性满足的表现。研究佛氏的人都知道,佛洛伊德本身是位犹太人,在当时犹太人是备受歧视的,而这种“民族的伤痕”从小就烙印在佛氏心里。他曾誓言要争取犹太人的自尊,于是他认同了犹太教的大英雄“摩西”,事实上摩西即是佛氏心中的“代神”,摩西所有的英勇表现也就是佛氏心中的欲求,如此使得佛洛伊德获得了替代性的满足。就因为佛洛伊德执着于这种理论,所以他曾一再地强调,作家与精神官能症的病人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他们爱幻想、爱织梦、爱做受创后的替代性满足。但是他也表示,作家与精神官能症病人依然不一样,因为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其生活领域不在这个尘世,而作家却能借着作品将自己回归于现实。

按照佛氏的看法,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心灵“营养剂”,一旦有一天,这个营养剂短缺了,或许作家就将沦为精神官能症的囚虏。

对于佛洛伊德的这种文学观,尼采就赞不绝口,但是亦有很多人不以为然。然而不管赞成与否,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文学中若加入心理学的润饰,必能使其间的刻画更入微、内容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