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1114200000031

第31章 尼采的哲思

远天,翻涌而来的是云的梦,梦中有许多故事;拨开云,拨开梦,原来云梦是尼采。

提起尼采,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20世纪政坛所盛行的“尼采风”,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那反基督、反上帝、反女性的思潮。至于他的哲思,总是毁誉参半。美国教育博士杜威、英国大学者罗素,以及法国的柏格森等都曾大力反对尼采;然而,相反的,卡谬、萧伯纳、徐志摩、王国维、方东美等却对他推崇不已。也许,我们只能以好恶不同来解释这个问题吧!

生命有如音符一样,有高昂,也有低沉。在尼采的生命之中,也曾有几度悲凉,最后才顿悟成智慧的哲思。

在此,我们肯定尼采是位成功的哲学家,但是他的成功,并不在于他以两则“诗的寓言”,向世人宣布“基督”的死讯。曾有人指责他亵渎神明或哗众取宠,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尼采是一个相当重视自我的人,他常常强调人应“回归”自己,做“自我”的主宰,因此,他才反对上帝的存在,因为上帝使人类学会了逃避现实、权利斗争,并且养成了人类的惰性。尼采就曾经说过:“上帝是罪犯的依附对象。”心理学家也曾表示,一个人若是有了依赖的对象之后,通常会变得比较消极,而且甚难做到独立、缜密的思考。

对于人生,尼采则满怀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很可能源于他对“年少失落”的补偿(尼采有一段时日沉迷于纵情、吸烟、喝酒的行伍里),于是他遂以“尖锐的笔法”,挺身向上帝挑战。他也相信宗教是失意者的殿堂、迷惘者的暖窝,因此,尼采大肆劝告人们不要徘徊于上帝的墓前,应走出来创造成功的自我。姑且不论他是否获得胜利,至少我们已听到他那“人类自决”的呼唤。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尼采是一个十分反女性的人,其实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女性的言论并不多,只是偶有几句珠玑而已。记得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老妇与少女》一文中曾说:“女人一切都是谜,一切都只有一个答案,那便是生育,”又说:“你到女人身边,一定得带根鞭子。”其实,尼采的这些言论,或许就是他心语的“投射”,因为尼采也曾恋爱过,不幸的是,命运之神似乎对他不够眷顾,使得尝到失恋滋味的尼采,终于跳出婚姻的幻影,并误以为爱情是青涩、女人是肤浅的。也因而促使尼采写下一叠反女性的名句。其实尼采真正想说的应该是:“真愚蠢的女人啊!居然忽略了我这么有深度的男人。”

为了“补偿”此种空虚的心灵,于是尼采将源源的情感“转移”到创作上,举世闻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这时候完成的。佛洛伊德曾说:“哲学家的很多灵感是源于挫折的苦思。”也许此言不虚吧!

虽说哲学家多半是孤独的,然而由于感情的失落,使得尼采比一般哲学家更为孤独。他曾浪迹天涯,也曾独步海边,这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受创的心灵,另一方面则在追求哲思。也许是他过于孤独吧,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着一股冷漠。有人说,尼采就像一只苍鹰,盘旋天际,孤独长空,这说法或许有几分贴切。

然而,一般而言,尼采的孤独并不同于梭罗那种隐居式的孤独。在他的眼中,孤独是为了寻觅另一个理想,就像苍鹰一样,翱翔只不过是为了找寻更丰富的餐点罢了。因此,在尼采孤独的哲学中,有两种象征性的境界,其一是不同流合污的孤独感,其二则是远离人群的独立创作感。换言之,尼采的孤独只是为了捕捉自我理想的另一种尝试而已,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精神三变一样,精神可以变成骆驼,骆驼可以变成狮子,而狮子又可变成婴儿,或许孤独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变吧!

就因为孤独的蜕变,使得尼采剪除了羁绊的藩篱,绽出了幽馨的蓓蕾。不可否认的,在孤独中尼采成长了,提升了自我,也超越了囿限。

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他在饱尝人世痛苦之后,还能积健为雄驰骋入世,并将自己引入高超的意境。我常想,尼采的哲思,恰像一颗宝石,它闪烁着人性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及自我抉择、自我塑造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