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穆眇眇之无恨兮,莽芒芒之无仪……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屈原《悲回风》
窗外雨点淅淅滑落,也许是久未闻雨声,蓦然听来,倒令人颇为醺然如醉。起身西望,雨已然歇息,而山则不染一尘的奔出一泓美。
五月了,该是竹叶长得最丰硕的时节,回眸看一眼屋后的竹林,墨绿的叶的确已长得又肥又大:稍一眨眼,绿叶居然展成屈原蒙胧的影像,缓缓坠入溪中。
屈原——凡是吃过粽子、看过赛龙舟的人,相信都能约略地说出有关他的故事。也许是为附风雅吧,有一阵子我也曾沉醉在屈原的赋中。虽说他的作品只有20多篇,但是其间却蕴藏着真挚的情感、宏伟的气魄、忧国忧民的情操以及精练的文采,让人不禁深坠其中,久久不能忘怀。文评家曾说:“屈原堪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悲剧诗人。”
根据史实的记载,屈原出身名门,是楚王同姓的贵族,因此,他的童年可说是在豪华、惬意中度过。仕宦以来,也曾位居高官(官拜左徒,仅次于丞相之职)。至于学问,屈原更足称渊博,尤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楚王经常令他接待外国使节,并出使他国。
孰料,好景不常,自从怀王为奸佞所蔽之后,他即备受冷落,虽然如此,他依旧一心为国,企盼有力挽狂澜的一天。可惜的是,他的忠言,却再也得不到怀王的青睐,尤其是那些心怀不轨的朝臣,更在怀王面前进谗说:“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屈原每自伐其功,以为非他不能做。”怀王听了,心中更是不悦。屈原眼见谄媚蔽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往后,他又逐渐发觉国家前途已然无望,因此更作《怀沙》之赋,怀石投汨罗江而亡。
按精神分析家来说,屈原从小生活优渥,秉性聪颖,而且又没遭遇太大的挫折,人格发展应该颇为健全才是。如此之人,照理不该有自杀的意念,纵然有,也应该很快做好自我调适才是,除非他患了反应性精神忧郁症(reactive psychotic depreion)。
产生这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亲人去世、情感受创、严重自尊心受损、理想幻灭等,而屈原也许正是因为理想幻灭才导致投江自杀的吧!
纵观屈原63年的生活岁月中,可以发现他的晚年几乎是在贬谪、失望中度过,尤其他期盼国家清明的政治理想一直无法实现,甚至可以说已到达殒灭的地步,因而使得他非常绝望。倘若说,屈原从小就能历经挫败,相信这种打击一时之间还难不倒他。然而,怪就怪在他出身名门,自幼优渥,少尝挫折,所以很难招架猝然而来的压力。精神医生认为,这种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反应性精神忧郁症的囚虏,严重时还会有自杀的倾向,相信屈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投汨罗江而亡的。
事实上,这种人在患病之初,也会设法为自己找寻脱困的良策。如屈原就曾在《渔父》中提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效”。企图将自己心中的苦闷升华到作品中。在《离骚》里,屈原也曾为文记道:
吾令义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
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屈原的官途愈通达时,作品愈少;愈险恶时,作品愈多,也愈隽永。也就是说,他那些足以永传后世的作品都是末期之作,这与佛洛伊德的理论似乎不谋而合——当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冲突愈大时,所显现出来的作品会愈精致。
然而,屈原的努力,却无法化解长久沉积的抑郁及毁灭自己的念头,这点倒颇为可惜。纵说如此,他的爱国情操仍旧值得学习,尤其他所留下的20多篇作品,篇篇脍炙人口,真是千载难得的佳构。
雾起了,绿叶裹成的忠贞,一片又一片地随着淙淙清流,航向不知名的尽头,也许那个地方,正有一个人,在等待、等待……等待这一年一度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