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1114200000023

第23章 鬼不迷人人自迷

茶馆剧场自从推出“说鬼故事比赛”,每天至少接到百个以上的电话,询问比赛的时间、地点;而比赛当天更是将容量只有250人的剧场挤得水泄不通,就连剧场之外,也有200多人流连不去,真叫人直叹“鬼”力惊人!

对于如此的盛况,茶馆剧场的负责人夏学理先生说:“这是始料未及的,因为当初只是抱着‘我爱听,你爱听,想必大家也爱听’的心理,推出说‘鬼故事’比赛,没想到爱知‘鬼’事的人,居然这般多。”

夏先生表示,也许是好奇、刺激、新鲜,再加上从未有人办过类似的活动,所以才会如此吸引人。就如同去年的僵尸电影,不也曾掀起一股热潮吗?

然而,说“鬼故事”比赛所引来的热烈回响,难道仅是好奇与刺激即可解释吗?也许它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心理、社会、教育三个角度,仔细讨论这个问题。

起源于恐惧

令人着迷的“鬼”是否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剖析呢?

心理学家吴静吉博士表示:当然可以。因为人对死后的世界毫无所知,所以容易产生恐惧和空虚感。如此的恐慌的确相当可怕,它不仅会使人不断地思考“来生”,甚至不承认生命只有一次。基于此,人类便创造出一套生命循环的理论体系,希望能生生不息。这就是“鬼神”的起源,有了如此想法,一个个凄迷动人的鬼故事就跟着诞生了。

谈到“鬼故事”为何魅力惊人,吴静吉博士表示,这是很合理的现象,因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一、好奇——凡是人类都有一股源源不绝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世界任何未知的事,都很想了解,尤其是生命的起源及死后的世界。

二、有人很喜欢享受听“鬼故事”过程中,那种紧张、刺激的气氛。

三、鬼故事中的“鬼”并不至于超脱时空太远,他们大多已生活化、人性化、趣味化及幽默化,颇能赢得共鸣。

四、部分人视听鬼故事为休闲活动。

五、越来越多人为寻找沟通的素材而心烦,鬼故事正可提供一个好题材。听了之后,不但可以与人品头论足,谈上数个小时,还能引起他人的注意。

视为休闲活动

然而如此引人入胜的题材,会不会造成一股风潮呢?台大心理系教授黄光国以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基本上,那只是一种流行,就像服饰、僵尸电影一样短暂。

倘若真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黄教授认为,那象征的意义应该是人类过于无聊、寂寞吧!基于这点,“说鬼故事比赛”着实具有正面的意义——排遣寂寞。

因此,黄教授建议:应该把它视为具有艺术品味的休闲活动,才不至于影响生活的步调。

不宜亲子同听

此外,也有人担心,“鬼故事”比赛会不会造成不良后遗症?师大心辅系教授洪有义表示,这种鬼影幢幢的感觉,对成人来说,只会带来紧张与刺激,并不至于产生恐惧,但对孩子而言,就不可不考量这层顾虑了。

洪教授建议,如果父母有心携儿携女同去聆听鬼故事的话,最好趁早打消这个念头。以教育的观点来看,10岁以下的孩于,其认知程度还不够健全,很容易受恐怖气氛的影响。

倘若真要让孩子听故事,最好能在灯火通明的家中进行,而且尽量将故事幽默化,如此将不失为一种有趣的亲子游戏。

目前说鬼故事比赛已尘埃落定,留给我们的,也许是一片值得深思的天空——它是否仅象征着人的好奇与刺激或生活的单调与无聊,或者是缺乏休闲的活动与场所?该不该建立一座属于民众的“民俗剧场”呢?假使需要,“民俗剧场”又应包含哪些民俗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