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1114200000011

第11章 中元祭奠话民心

中元节在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农村,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个大节日。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总不会忘记大肆祭拜一番,一方面祭拜祖先,一方面招待阴间来的“朋友”,时至今日,虽已不复以往盛况,但在人们心中,它依然有其分量,这不禁令我很想探究,在这个民俗背后,到底隐含了多少故事?

中元节的由来

传说中,每年农历的七月一日凌晨,地府会开鬼门,让阴间所有的孤魂野鬼都放假一个月,赶回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及后世子孙,并趁机宴享一顿。到七月三十日假期结束之后,他们又得返回阴间,我们便把这个月称之为“鬼月”。

中元便是担心回到阳间的鬼魂一时兴起“骚扰”阳民,而举行的大祭典,另一方面也隐含有慎终追远的意思。因此,每到这一天,阳世子孙都会准备了三牲酒礼、蔬菜、糕饼、召魂旗、清水脸盆、镜子,让他们涤尽尘土,享受盛宴。这即是中元节的由来。

竖灯篙引导鬼魂

在普渡的前一天傍晚,各地的庙宇,都会竖起一支竹竿,上面挂着圆形灯笼,灯笼上写着“庆赞中元”的字样,这就叫“竖灯篙”,为的是指引阴间回来的鬼魂,前来享受祭品。

按照民间的说法,竖灯篙如果竖得越高,灯的亮度便能照得越远,当然也就能指引更多的鬼魂,因此,便有小醮、中醮、大醮之分了。

“灯篙”是针对陆上的鬼魂而设的,若是要引导水里的阴魂,就得“放水灯”了。因为依照传说,落水而死的人,必定会被囚于水牢中,俟他逮着了另一替死鬼为止,才有机会脱离苦海。佛祖为了不忍水牢再添冤鬼,便令寺中僧侣于普渡的前一天“放水灯”,借源流之水,让河中的鬼魂攀附以超生。

在台湾,水灯通常被糊成小屋状,小屋里面放上一根蜡烛。善男信女便利用傍晚时分,提着这盏小灯,跟着锣鼓乐队的后头,先行绕街一周,然后亦步亦游地走向水边。道士们便在此刻,开始阵阵梵唱,信徒们随着悠扬的佛音,一个个将手上的水灯放入水中,让潺潺细流卷去阳间意。类似的活动,在我们小时候,还是极为盛行,规模也相当盛大,但是目前,似乎已大不如前了。

中元节民心结

随着工业的发达,都市里己渐渐看不到放水灯的古老活动了,普渡的祭典,也不再盛况空前了。唯有一些较为传统的乡镇,才保留有这些先人的遗迹,像宜兰县的员山乡即是其中之一。

该乡是本省“歌仔戏”的发源地,因此早在普渡的前三天,便会以自创的歌仔戏揭开序幕。每天中午三时左右,即锣鼓喧天地演将起来,希望能借此给阴间的朋友一点休闲节目。

除此之外,中元节当日,乡民还会大事张罗着“拜亭”,一些乡绅更是极尽炫耀之能事,将自己所属的一小块“拜亭”,修饰得美轮美奂、应有尽有。尤其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一年一度的猪公大竞赛。这儿的猪公相当特别,每头少说都有八岁十岁了,而且重可达七八百斤,甚至一千多斤,如以动物来比较,它们的身躯几乎已直逼水牛,你说吓不吓人呢?各地的杂耍及卖艺的人,也会在此日齐聚一地,大肆叫卖一番,真令人目不暇接!如此热闹的气氛,一直要到当夜的十一二点左右才会逐渐落幕。

然而,我们不禁想问,花费一年的大半积蓄来筹办祭拜“鬼魂”的盛典值得吗?也许大多数的人,都会深深地不以为然,但是只要我们那种敬神惧鬼的心态一直无法改变的话,我想这样的祭典势必还会长久存在,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