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老店之死
11074400000071

第71章 盲目扩张,经营得不偿失

一段时间的成功,使八佰伴的决策者开始盲目乐观,开始了不切实际的扩张,如计划建造亚洲最大的百货商店,在中国设立1000家连锁店等。实际上八佰伴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只能大肆举债。这种举债发展的方式一旦超出其合理的限度,就会随时遭受灭顶之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而言,还是对世界经济而言,都处在一个程度不同的调整阶段,世界上大多数企业由此也处在休整期,而恰恰在这一时期,八佰伴不顾经济形势的变化,到处设立分店,并向地产、房产、金融业扩张。

从1990到1996年短短的6年时间里,八佰伴在中国内地的零售点由零扩展至50多处,销售额在1997年取得将近8亿元人民币。那几年,由于内地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导致消费疲软,他们预期的营业额也不断减少。可是,他们的营运资金却还在不断地投入,集团的财政状况也每况愈下。因此,八佰伴只能依靠信贷维持高速扩展,信贷利息由1993年的8500万元增至1997年的1.006亿元,其占利润的百分比由24%跃升至49%。换句话说,1997年的收益近50%都要用来支付贷款利息。可见八佰伴因急速扩展业务,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利息负担。和田一夫觉得,对顾客提供各式各样的商品服务是大势所趋,因此决定对传统的百货零售业进行改变。随着八佰伴早期的成功,它的业务变得多元化了,其经营包括饮食、食品加工、娱乐业等。八佰伴为了容纳其综合零售业务,必定要选择大型的购物中心,为了能够减轻租金负担,他又决定自己购买物业。购物商场每每因为八佰伴进驻而被带旺,物业价格也随之上升。随后,凭出售全部或部分购物中心面积,集团取得了可观的利润。例如在1994年,八佰伴以每平方米近18000元的价格售出会展广场物业,为集团带来3.1亿元的惊人利润。随着地产市场渐旺,而百货业表现却持续萎缩的情况下,地产投资在八佰伴的业务中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急速的扩张过程中,八佰伴背离了原来的超市路线,不仅不断改变经营手法,且在物业市场上大额进行投资,可当遇上金融风暴时,这些物业又都成了负资产,集团被迫拖欠贷款以维持经营。但市场经营持续不景气,使得他们拖欠的款项也越来越多,最终只有踏上结业清盘的不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