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夸·管·放:50年教龄老校长毕生育才心得
10915600000052

第52章 不要随意责备孩子的“破坏”行为

有一位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买的一块金表玩坏了,便狠狠地将孩子揍了一顿,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让老师对她的孩子严加管教。不料,孩子的老师却幽默地对这位母亲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就这样被你‘枪毙’了,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而应该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连忙对老师说:“我该怎么办?”老师回答道:“补救的办法是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孩子还可以从此学会修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应该说,故事中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但有一位开明的老师,还有一位乐于接受意见的妈妈。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像故事中那个孩子一样的孩子有很多很多,但开明的老师和乐于接受意见的父母又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很多老师和父母都在不断地埋怨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话了。于是乎,那些温顺、老实、听话、乖巧的孩子,往往被老师和父母视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一些行为出格、爱顶嘴、疯玩、爱搞小“破坏”的孩子则被视为另类,老师和父母对这样的孩子从不客气,轻则训斥、辱骂,重则体罚、殴打。

是的,那些温顺、老实、听话、乖巧的孩子固然是好孩子,因为他们能够让父母安心、让老师放心,但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也被抹杀了,因为这样的孩子多半循规蹈矩,头脑反应比较慢,依赖性也比较强,在特长方面没有优异的表现,缺少独立意识。相反,那些贪玩、行为出格、爱搞“破坏”,被大人视为另类的所谓“坏孩子”,由于他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想象着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某种试验,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对于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应该值得父母和老师去尊重,不应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不应该被引导和鼓励吗?

其实,一些孩子之所以爱搞“破坏”,皆属其天性使然,是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自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用懵懵懂懂的眼睛去看外在世界时,世上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那么新鲜和好奇。他们要认知、探索、创造这个世界,由于还只是个孩子,所以,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只能是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玩。既然是玩,难免就会有玩不好的时候,难免会有玩“砸”的时候,难免会有把父母或别人的东西玩坏的时候。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看作是试验过程中的失败。作为父母,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进行多方面的引导、鼓励,并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使孩子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鼓励、发展,激发出孩子浓厚的求知欲望,让他的大脑不断地开发出天才潜能,这样,就算孩子最后成不了爱因斯坦、爱迪生这样的天才,但至少也可以成为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这难道不是孩子之幸、父母之幸、社会之幸吗?

纵观那些创造了人类文明成果的杰出科学家,小时候大多都是“破坏”大王,都是让父母皱眉、老师头疼的“小调皮”,然而,就是这些被大人认定为难以成器的“坏孩子”,长大之后,成就了让世人震惊的伟业,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然,对待孩子的一些“破坏”行为,父母要进行分辨,而不是一味地鼓励或制止。具体来说,孩子的“破坏”动机主要有如下几点。

(1)好奇心的驱使

如果孩子的“破坏”行为是因为好奇的原因,可以说,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是一种创造、探索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恶意。对此,父母可以大胆地对他进行鼓励和引导。如,孩子把闹钟拆开,是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能让闹钟的指针走动;孩子拿剪刀将报纸剪坏,是想看看剪刀的用处,体会剪东西的乐趣。对于孩子的这些“破坏”行为,父母应正确地加以引导。当孩子把闹钟拆开后,父母可和孩子一起把它装上,孩子想试着用剪刀,父母可拿一些旧布或废纸让他随意剪裁。

(2)搞“恶作剧”

应该说,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是属于故意的,其目的主要是寻求刺激,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如,故意把虫子踩死、故意损坏玩具、故意把玻璃打破等等。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教育,因为孩子的这类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教育,待其长大后,便可能成为破坏公共财物等不良习惯。父母可通过给孩子讲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故事,或以其他适合的方式,引导他懂得爱护玩具和物品,尤其是公共财物。如,当孩子把布娃娃摔到地上时,父母可这样对孩子说:“你看,布娃娃摔到地上该多疼呀!”“布娃娃是你的朋友,你一定要好好对待她。”

(3)发泄不满

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脾气会变得越来越大,在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以破坏玩具、物品等方式,发泄心中的闷气。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父母应注意疏导他的情绪,耐心地给他讲解道理,引导他用其他合理的方法发泄情绪。当然,在这方面,父母也应当做好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一生气就乱摔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只要孩子的“破坏”行为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环境(乱涂、乱丢、乱摘),就不妨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地。虽然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和结果,会给我们造成一些价值损失,但他却能从中得到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