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夸·管·放:50年教龄老校长毕生育才心得
10915600000053

第53章 变“你去做”为“我想做”

“你去做”和“我想做”虽然都是在“做”,但效果却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父母给孩子发出的“命令”,即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做,都必须去完成;后者是孩子的主动要求,即孩子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喜欢去做,然后再征求父母的意见。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孩子不喜欢做一件事情,又由于“父命难违”而必须去做,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很多孩子就会偷懒或者偷工减料,只要能够应付过去就算给父母一个交代。但还有一些脾气比较倔的孩子,偏偏不喜欢父母的“命令”口气,就要反抗到底,不但不会执行父母的“命令”,还会造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甚至养成“命令”别人的坏毛病。

据一份调查问卷显示,有7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与自己讲话,因为“命令”是专制的。虽然,父母比孩子懂得多,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取人生的智慧与经验。但父母的“命令”往往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自然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也正是由于孩子对“命令”口气的抵触,他们往往会拒绝父母的任何教育与引导。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把自己口中说出的“你去做”变成孩子心里想说的“我想做”呢?

(1)多一些商量,少一些命令

即便是同一件事,父母“命令”孩子去做与用商量的口气引导孩子去做,效果是不一样的,至少孩子在做事的时候,心态是不一样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自己做一些决策。父母应该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成为孩子开心的伙伴。只要是和孩子成长有关的事,都应该和孩子进行商量,再做决定。

其实,只要父母多和孩子商量,少一些命令,就会发现,家庭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亲子间的感情是那样的融洽。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也会逐步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民主、平等、尊重和友谊。

(2)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强迫

如果父母把个人的主观意愿强压在孩子身上,就算孩子“服从”了父母的安排,他还是无法把事情做得很好。比如:父母想让孩子学习某一种特长,如果事先没有跟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就直接给他报了培训班,孩子肯定不愿去,即便他去了,也不可能学好。聪明的父母,一般都会先带着孩子去观看一些钢琴演出、书画展览、舞蹈表演等,让孩子先和这些高雅的艺术进行直接的接触,再慢慢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等到孩子对此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要求学,父母当然也就不再需要苦口婆心的说服和强迫了。

所以,请父母们一定记住,与其千方百计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不如想办法引导孩子,把“你要学”变为“我要学”。

(3)多一些游戏,少一些说教

父母的单纯说教,对于生活知识还不完备、尚未建立完善逻辑思维的孩子来说,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因此,父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因为游戏对孩子来说具有无法比拟的效力。父母可以利用孩子这一嗜好,将对他的一些要求设计成各种生动好玩的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平时应该怎样做、如何做。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自己编制一些能够说明问题的故事,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另外,还可以买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让孩子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当然会比用简单说教、训斥的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