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夸·管·放:50年教龄老校长毕生育才心得
10915600000023

第23章 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孩子看来,父母和老师虽然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两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尤其是身份、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可以说是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家长是孩子的父母,因为有着血缘的联系,所以这种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是终身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一般的来说是一个时期的关系。而且,一个老师并不是在教一个学生,最起码要同时教四五十个学生,甚至于更多的学生。孩子则是家长与老师共同培养和教育的对象。当孩子在家里时,对孩子的教育以家长为主;孩子到了学校,则以老师为主。所以,孩子上学后,不管处在哪个阶段,家长都应该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配合老师把孩子教育好。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到底应该听老师的话,还是应该听家长的话,这个情况也是因时而异的。孩子也知道,和自己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人是父母,所以在一些关键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家庭利益的问题上,往往会更听信父母的话。但是,在孩子心目中的,老师不但拥有长者的风范,更是学识渊博的人,而且往往比较了解孩子的心理,所以有一些话,家长说了孩子不听,老师说了他却能听进去。

由于家长和老师各有各的优势,所以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互相配合,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跟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呢?在这个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1)学会适应老师的教育风格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个老师,同时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而且跟孩子接触的时间,每天也就几个小时,这就决定了老师对于每个孩子的了解,不可能是全面和细致的。但是,老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教育,他是内行,是专家,所以孩子在上学的阶段,还是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家长主要是配合老师把孩子教育好。一般情况下,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教龄比较长的老师,他不但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也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同时在长期的任教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习惯和特点。而这三个方面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孩子本人,还是家长,都应该逐渐地去适应这个老师风格、习惯和特点,也就是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去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利的。相反,绝对不能要求哪个老师来适应孩子的习惯和特点。因为一个老师同时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而且每年要更换,他如何能够适应过来呢?

当然,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孩子进入一所学校,遇到一个新老师时,家长往往凭着自己原有的感觉,原有的观点和看法,一接触老师就给老师一个评语,这个老师可以,那个老师不行,或者这个老师哪些东西我看不惯,而不是主动去了解每个老师的风格和特点,这实际上就在无形中将自己和老师对立起来了。而一旦家长将自己和老师对立起来,当然就无法进行很好的配合,结果受到伤害的,还是无辜的孩子。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全局的利益,而不应该以自己的好恶去评判某个老师。

(2)不要把责任全部推给老师

很多家长比较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就是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就把孩子的全部都交给了学校,自己则不管不问了。这实际上是逃避责任的一种做法。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犯了错误,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教训和惩罚吗?当然也害怕,但这绝对不是孩子最害怕的。孩子最害怕的是老师把自己在学校所犯的错误告诉父母,或者直接找到自己的父母告状。但是,如果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老师,自己则不管不问,即使是老师找上门来“告状”也无动于衷,长此以往,孩子必然就会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了。而一个孩子如果谁都不怕,谁都管不了,那他就完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当某个孩子在学习上退步很快,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老师把家长请到学校,打算与家长交换意见和商讨对策。一些家长根本就不相信老师的话,或者即使相信了,也是一味地替自己的孩子辩护,甚至当场跟老师吵起来。其实,家长这样做,不但影响了老师正常的教学工作,也对孩子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因为孩子看到家长给自己撑腰,就更有恃无恐了,根本不愿意承认错误,更不可能改正错误,这样一来,孩子怎么会有进步呢?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千错万错都是老师的错,既然把孩子交给你了,你为什么教不好呢?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于是便冒出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想法,既然孩子在这所学校老是犯错误,老是挨老师的批评,那么干脆转到其他的学校去好了。然而,转到其他的学校后,孩子还是仍然犯错误,还是学习不好,于是接着又转,结果陷入了无奈的恶性循环中,不但害了孩子,也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3)不要越俎代庖

虽然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的做法很不对,但如果家长越过老师,直接行使老师的职责也是不对的。可以说,这是两个极端,而我们知道,不管什么事,只要走向极端就不好了,物极必反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

所以,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时,必须要树立以老师为主的这种教育关系,不管家长的文化水平怎样,也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只要你把孩子送到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就要以学校和老师为主,像有的家长是做文化方面工作的,那孩子在文科上,如语文呀,历史呀,政治呀,尽管家长在这方面是内行,也要依靠学校,依靠老师进行这方面的知识教育;有的家长学理工的,数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知识丰富,尽管你在这方面是内行,但是在学校里的生物课、数学课,物理课,还是要听从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育。当然,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在课后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导,但是绝不能以家长的角度,代替老师的教育,而是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学,以学校老师的教学为主,不能以家长的看法为主。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学校老师的教育是根据正规的教材来安排的,而家长的教育往往由着自己的兴趣来,很多时候是想到哪就说到哪,这是很不客观的。

我们都知道,学校的教育,是根据孩子不同的知识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比如,在数学上,一个数学题老师一个讲法,你家长是搞数学的,你说那太复杂了,我有更简便的算法,那不行,孩子现在还处在这个水平,还没有学到那一步,必须要根据他现在的基础来教学,并不是你那个比他算得更快、更精,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方法去教。而老师的教育方法,虽然也有风格上的差异,但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步一步,由浅到深地去进行教学的。而很多家长,由于不了解教学大纲,不了解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需要,就盲目地去教,结果往往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

例如有一个学生家长,是搞文学创作的,写作水平当然没得说。于是,在孩子即将参加中考时,他就没让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准备考试作文,而是自己给孩子写了几篇范文,然后让孩子去背,并告诉孩子,在考场上不管碰到什么题目,只要往上套就行了。他自认为这样做是一种捷径,能够使孩子取得高分。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孩子按照他的方法去套之后,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老师的评分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即使你是一个作家,在教孩子写作文的时候,你也不见得是行家,老师是从教学的角度来教孩子拿到题目后该怎样构思、怎样组材、怎样写作……作文如此,其他科目也是如此,所以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擅长在侧面辅导学生的一些文化课的学习,但绝不能够代替老师的教学,当发现自己的辅导内容、方法、步骤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有矛盾的时候,应该放弃自己的看法,让孩子听从老师的教导。

(4)主动和老师交流

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如果家长认为老师所说的和自己所掌握的事实有出入,或者认为老师的处理方法和和自己的认识有出入时,千万不要埋怨老师太偏心,或者对自己的孩子有成见,而是应该相信,老师也和家长一样,希望能够把孩子教育好。只要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一样的,那么家长就应该耐心地听取老师的意见,如果认为老师所说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家长可以实事求是地向老师反应情况,但是要比较客观地衡量自己掌握的情况,跟老师掌握的情况,哪个更真实,更全面,假如还不能解决问题,家长也应该抱着一个求同存异的态度,暂时把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搁置起来,而针对目前的情况,和老师共同商量,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教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家长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表现出对立与分歧,甚至和老师吵起来,因为这样做对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

还有的个别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跟哪个同学发生矛盾时,不是将情况反映给老师,而是越过老师,直接去找和自己孩子有矛盾的同学家长去吵闹,这样做也是非常不好的,而且至少有三个害处:第一,是很难弄清事实的真相,因为双方都不够客观,所以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会促进双方孩子的对立情绪,结下仇怨;第三,即使事情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也会留下一些后患。所以,一旦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学校老师来沟通和解决。

当然,如果家长对老师或者学校有什么看法,也可以主动找到老师进行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了解了以上的这几点之后,家长可以更方便地去指导孩子,包括怎样去适应老师的教育风格,能够把老师所教的内容,更快更准确地接受和消化。所以,家长不管有多忙,也要抽出时间,主动去拜访老师。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和老师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二是可以通过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当然,在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里的一些表现情况,向老师进行反映,听取老师的意见。

可以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要使两者配合得十分默契,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那么老师是愿意帮助家长的,毕竟很多老师本身也在扮演着家长的角色,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成长,所以自然也能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因此,只要家长能够做到尊重老师,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一般来说,老师跟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好,甚至是成为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