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47

第47章 斗蟋蟀与斗鸡

斗蟋蟀、斗鸡是古时成人喜欢的娱乐活动,多为贵族的娱乐项目,在现在一些地区仍然有所保留。

秋风起,蟋蟀鸣,正是斗蟋蟀的好时节。斗蟋蟀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它以独有的趣味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及市井百姓。与斗蟋蟀类似的游戏,还有斗鸡。

斗蟋蟀

斗蟋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

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观其斗,从一个微小的侧面,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在赵宋时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前后经历了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

斗鸡

斗鸡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称的珍禽,又名打鸡、咬鸡、军鸡,两雄相遇或为争食,或为夺偶相互打斗时,可置生死于度外,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斗鸡以体型魁梧、体质健壮结实、结构匀称紧凑、性强悍、善斗为基本特征。骨骼发达,骨质致密而粗硬。头、颈昂起,颈、胸、胫几乎成一直线。冠红色,冠、髯、耳垂不发达。眼大而锐,喙粗短、坚硬呈楔形,尖端微弯而甚锐,颈粗长灵活,腿强劲有力。爪粗大、坚硬锋利。全身羽毛稀薄、粗刚、短而紧贴体表,并富光泽,羽色多样,以黑羽居多,翼羽拍打有力。

斗鸡是我国古老的鸡种,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和《汉书》上多处记载有关“斗鸡走狗”之事。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季平子与邻昭伯因斗鸡之事,竟互相打起架来。

延伸阅读

山东蟋蟀的名产地

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最为著名,而山东的宁津县是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

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

还有北方干旱区昆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大赛中,宁津种的

多获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