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与放风筝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游戏,需要一定的技巧,不适合儿童玩耍,但是在大人的协助下儿童也可以学习并体会其中的乐趣。
在阳春三月人们通常会走到户外,进行一些体育锻炼,而抖空竹成为人们平时锻炼的一个体育项目。此外,在和风的环境中人们也会拿上自己喜爱的风筝在空中一争高低。
抖空竹
抖空竹亦称“抖嗡”、“抖地铃”、“扯铃”,流行于全国各地,天津、北京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尤为盛行。
抖空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就写过一首《空竹赋》;宋朝时期,宋江写过一首七言四句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述了空钟(空竹)的制作方法及玩法。清代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写到:“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指北京)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表演抖传统的车轮式双头空竹,又设计出陀罗式的单头空竹,而且还可以把茶壶盖、小花瓶等器物作为抖弄的道具进行表演。
抖空竹原是庭院游戏,后经加工提高,有了竞技性质,并成为传统的杂技项目。玩的人双手各拿两根两尺长的小竹棍,顶端都系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绕线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断抖动,加速旋转时,铃便发出鸣声。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称作“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
放风筝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
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流行于中国各地,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原用于军事上,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唐以前的风筝用丝绸制作,晚唐时改用纸制。品种繁多,结构有硬翅、软翅、伞形、桶形、长串等。人们还在风筝上加了很多附加物,如有音响的“鹤琴”、“锣鼓”,有灯光装置的“灯笼”,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独具特色。
延伸阅读
打尜
打
游戏多为男孩玩耍。“
”一般为10~15厘米长的木棍,两端削尖。玩时人数不限,一般分两组,就地画一方框为“城”。各组选一人站“城”内,轻捏一端,用一尺余长的木板将
用力打出,
落点远者那组先正式开打,另一组为接方。游戏时,把放至“城”口,然后一组人相继打
,其打法:用木板敲击
的一端,使
蹦起,迅速挥动木板将
用力击出。一人打空再换一人接着打,最后一人打空时,另一组人则急忙拣起往回扔。打
方则一边快速向回跑,一边可伺机用木板阻击抛掷在空中的木。跑回“城”边,挥动手中木板,不让对方将
扔进“城”内,若扔进“城”内,则两组交换。若扔不进“城”内,打方可继续向前打第二轮。直到接方再也无法将扔进“城”内,接方就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