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45

第45章 踢毽子、打陀螺与滚铁环

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是一种单人或多人游戏,单人可以休闲,多人竞技形式更能使人在游戏中感受到竞技的魅力。童年的时光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那些岁月里的欢乐却深深地埋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这些游戏你是否都玩过?儿时的游戏在我们记忆深处却只剩恍恍惚惚的碎影,虽已远离我们,但当你从尘封的记忆中偶然捕捉到它们时,总能让你幸福好一阵子。

踢毽子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踢毽子对场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块比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艺高的对场地要求越宽。在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场地面不受限制,只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据参加人数和水平而定。例如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境地盛产桐油和油茶,踢毽水平高的人,站在枯饼上进行比赛或表演。

古代的毽子,一般用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的。发展到现在,毽子的种类更加繁多,除延用古代的办法以外,一般的说有三种:其一,用金属片为底,以纸剪成各种花色缨的纸毽。其二,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花毽。

最简便的毽子,只需用一小块布,包上一枚铜钱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开口的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成为底座;再在未剪开的鹅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鸡毛就做成了。

打陀螺

抽陀螺俗称“抽贱骨头”,是一种民间传统游戏。它历史悠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

中国在宋朝时有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明朝时陀螺已成为儿童的玩具。根据记载,当时陀螺是木制的,实心而无柄,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抽它,给它加油,便可转个不停。

滚铁环

滚铁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琅哗琅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延伸阅读

竹蜻蜓

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我国还出现了另一种有趣的玩具——竹。这种玩具18世纪传到欧洲后,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陀螺”。可见,真正的陀螺比这更早到传到了国外。为什么把竹叫做“中国陀螺”呢?原来正式提出“陀螺”这个术语的,是19世纪中叶的法国物理学家博科。在英语中,陀螺就是“回转体”的意思。陀螺是在地上转的回转体,竹是在空中转的回转体,所以竹也可以说是一种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