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41

第41章 傣族新年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时间在阳历4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人们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日子之王的传说

很久以前,天神英达提拉把一年分为旱、雨、冷三季,规定了农时。他派捧玛点达拉乍来掌管节令,适时降温、降雨、降热。但捧玛点达拉乍随心所欲,晴雨无度、季节颠倒、冷热不分,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青年帕雅宛想弄清灾难的根源,用四块木板做翅膀,飞到最大的天神英达提拉那里,诉说人间灾难。然后去朝拜最高一层天上的宝塔,撞倒天门,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宛死后,天神英达提拉装扮成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身边七个美丽的姑娘。七个姑娘千方百计打听到捧玛点达拉乍的生死“秘诀”:他不怕火烧、水淹、箭射,只有用他头发作弦的“弓赛宰”才能杀死他。一天,姑娘把捧玛点达拉乍灌醉,悄悄拔下他一根头发作成“弓赛宰”,然后对准他的头,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马上落地。可是,他的头冒出火焰,烧毁了村寨、森林,烧焦了土地。为了扑灭邪火,姑娘们把捧玛点达拉乍的头拣回来,每年轮流由一个姑娘抱在怀里。每当轮换时,姑娘们便打来清水泼洒,除去腐烂的污秽。英达提拉又让树鲁巴重新制定风雨冷热法,由帕雅宛的在天之灵带回人间,在傣历六月公布于世。因此,帕雅宛被称为“日子之王”。从此人间冷热分明,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于是傣族人民把六月作为划分旧年和新年的界限,举行隆重的泼水节。

泼水节的活动

泼水节来临时,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泼水节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举行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划龙舟比赛时,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锣声中和呼喊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

最热闹有趣的是泼水。刚开始时,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尽情地泼,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锣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延伸阅读

德昂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并不是傣家所独有的节日,德昂族也有这一节日,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