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15

第15章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的故事,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神话传说

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明珠。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能带她去。

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后,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的爪子,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飞翔着、鸣叫着,从发鸠山去石子和树枝填入大海,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发鸠山

《山海经

北山经》里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里的“西山”就是现在的发鸠山,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海拔1646.8米,山势矗立,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

发鸠山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发鸠山峰恋叠起,怪石峥嵘,云涛雾海,景色奇特。峰顶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息。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起云洞”,洞口有石山,云气冉冉。

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古时源头建有“泉神庙”,后改为灵湫庙,传说是炎帝为纪念女娃所建。庙宇宏大,造型别致,庙的周围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南天门、八角琉璃景、四星池等建筑。

发鸠山脚下有一景观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当游人夜宿灵湫庙,静夜时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妙不可言。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有着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延伸阅读

华夏族的始祖

炎帝与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他们是起源于河南省中部黄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