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112

第112章 洛阳宫灯

洛阳宫灯创自东汉, 以工艺复杂、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闻名于世。目前,洛阳宫灯品种数百个,制作技术日臻完美,名师高徒,人才辈出,产品远销国内外,享有盛誉。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建都洛阳,为了庆贺,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流传至今。如今,在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总爱买几个样式好看的宫灯悬挂在家中,渲染节日气氛。

发展历程

洛阳挂宫灯(特别是正月十五挂宫灯)传统工艺品,品种繁多,达数百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夜,即在洛阳新宫内外和天津街上陈设百戏,遍饰宫灯,饮宴畅游。唐朝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全城家家宫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胜游,盏盏争奇斗艳。宋以后,洛阳屡遭战乱,元宵节逐渐失去了旧时的风采,但宫灯制作技术,一直流传至今。

东西李家宫灯

清朝,李、杜、朱、王、赵、孙等几家宫灯很有名气。

传说,清康熙年间,李炜和儿子李钰、孙子李绍武均继承前辈技艺,做灯为生。李绍武婚后不久病故,其妻能干,率领工匠做灯不停。当时东李家宫灯,因为品种全,质量好,收入颇丰,家境渐至富裕。后来李绍武妻招同姓人李谟为子,继承宫灯作坊,李谟管理有方,东李家愈加富裕。

李谟有3子7孙,都会做宫灯,收徒很多。东李家兴旺时,据传有7间门面房,长年生产六角龙头宫灯、罗汉白绢灯和纱绸宫灯,是当时的做灯业首户。道光、同治年间,李谟的儿子李万升家宫灯作坊最大,李万升3个儿子,分开3个宫灯作坊,3个宫灯作坊都很有名。至清末,东李家几个后代先后改行,都不做宫灯了。

西李家宫灯,首领人物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李文林,李文林继承父业,其4子9孙都参与做宫灯,加上学徒,传说其家常年有20多人生产,由于分工仔细,许多学徒出师时,只会做其中的一道工序。

李文林之子李上元以剪往宫灯上粘的云纸出名,上元剪云纸。1894年,慈禧与光绪从西安回北京时路过洛阳,李家献大宫灯一对,慈禧奖铜牌一枚。进入民国,西李家逐渐衰败,也都改行他业,远离宫灯了。

解放后,政府鼓励群众恢复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制品,宫灯制作有较大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庆典活动时天安门城楼上的宫灯就是由洛阳老城南关名匠所制。如今,洛阳宫灯的制作地主要集中在洛阳老城东大街、南大街一带。

宫灯种类

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也可作纪念品,赠送亲朋。

延伸阅读

抢宫灯

陕西柞水县元霄花灯会有抢宫灯的风俗。传说,在上元灯会期间,若能抢回宫灯必生贵子,抢宫灯一般是娶妻多年未孕育子女的人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抢灯由二人提前在预定路段,跟随宫灯伺机动手,用事先准备好的长柄镰刀,趁打灯者不备时,从竹杆上割下宫灯捡起就跑。这时,护灯队的青年便群起而追,边追边喊,追至百米开外为止(传说,抢宫灯不追不喊不灵验)。抢灯人员多受主人托请联合行动,沿途百米远有一人接应,等待宫灯到手便接力传送到雇主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