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111

第111章 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工艺,当地人称“泥货”。凤翔泥塑经艺人之手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名贯中西的民间传统工艺绝活。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古称雍州,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北枕千山,南带渭水,东望西安,西扼秦陇。这里曾是成周兴王之地,赢秦创霸之区, 因传说“凤凰鸣于歧,翔于雍”而得名。凤翔县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

凤翔泥塑由来

据说,明朝时,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营”。这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作玩具,并且彩绘示人。后来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人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有灵魂的泥塑

凤翔泥塑虽脱胎于黄土,但却有着自己的灵魂。民间艺人们将它们塑造成千姿百态的形状,也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面孔,它们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当地人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泥塑中的坐虎工艺

在数百年的历程当中,泥塑作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断传承,尤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凤翔泥塑老虎,又称坐虎。坐虎前腿立后腿坐,形态极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韵。面部紧凑,耳朵夸大,显其威严。躯体饰以莲花、牡丹等纹饰,浓艳大方,很富有观赏性。

当初凤翔六营村的泥塑艺人从未见过虎的模样,他们却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民间百姓心目中大美无边的理想老虎的形象。这所有虎的造型都与虎的原形有着很大差距,但无一不具虎的神韵和气势。

这种理想化创作是与当地的风俗相互影响着的。当地遇到小孩满月、百天、周岁,亲友们通常以坐虎相赠,置于炕头上,以表达他们对小孩长命、富贵的祝福。虎,就成了这种质朴情感的寄托。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民间习俗前门贴门神,后门悬挂虎。虎,这时成为正义的化身,用以驱魔辟邪。

凤翔泥塑虎真正的制作工序很复杂,首先用和了麻丝和棉花的泥敷在模型上等它成型,然后要烧制,烧制好了要扑上白粉,等白粉干了就要用毛笔勾画,上颜色,做这样一个虎要花几天的时间。

延伸阅读

凤翔之凤凰传说

据载,唐安史之乱时,唐明皇李隆基被迫逃至雍城(今凤翔),但雍城因年久失修,城墙坍塌,守城太守动员全城百姓筑新城进行防御,无奈新城筑起就塌无法筑成。这一夜,天降瑞雪,皑皑一片。一只凤凰驾着祥云悄然落在雍城,在城西北角的三眼清泉边,引颈品饮清甘爽的清泉水,之后踏雪绕城行走数里,一声长鸣,振翅而去。有人将此事报太守,太守忙率人前往察看,果然有凤足印迹绕城一周。太守大喜,认为这才是新城理想的选址,忙组织人力筑之。新筑之城果然一牢永固,不再倒塌。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肃宗继位,为纪念凤凰栖落之地,遂将雍城改名凤翔,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