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总有一些仁人志士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宗钦便是这样的人物之一。宗钦,字景若,北魏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人。他少年勤奋好学,刻苦异常,饱读经书,涉猎非常广泛。他受儒家影响较大,身在乡间,心忧天下,有儒家学者的风度,以才学闻名于河右地区。
心忧社稷献谏言
宗钦曾经在沮渠蒙逊这个地方作官,拜为中书郎、世子洗马。在任期间,他一边忙于政务,一边笔耕不辍,著述研究,有感于当时的政事,作了一篇名为《东宫侍臣箴》的谏言,对当朝太子和皇帝进行规劝。
文章开篇讲述了重用才能,沿袭传统优秀的伦常观念和圣贤所遗留下来的思想经典,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够使臣子更好地辅助国君治理天下,从而使天下太平,江山稳定,“恢恢玄古,悠悠民生。五才迭用,经叙彝伦。匡父维子,弼君伊臣。颠而能扶,屈而能申”。接着阐明原先的圣人,都是从合理的借鉴当中,才使统治策略更加的开明,“昔在上圣,妙鉴厥趣”。然后,用生动的比喻加以说明,“如彼在泉,临深时惧。如彼复车,望途改步”。接下来,又细述了历史,从历史的兴衰中特别是历史上骄横专断的暴君、昏君的叙述中来揭示道理,“及于三季,遒丧纯迁。桀启琼台,纣醊糟山。周灭妖姒,羿丧以田。险诐蔽其耳目,郑卫陈于其前。怙才肆虐,异端是缠。岂伊害身,厥胤歼焉”。又通过“茫茫禹迹,画为九区。昆虫鸟兽,各有巢居。云歌唐后,垂拱美虞”的描述中,阐述“勿谓理绝,千载同符”的道理。接着又引述徐斡、阮瑀等名士的例子,希望太子与皇上能够“用能重离袭曜,魁魏鼎维新”,通过言辞恳切地请求和规劝,进一步点出重用才能的重要性,才可能达到维新的局面。最后,他又引用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的做法,“君有诤臣,庭立谤木”,也就是希望太子和皇上广开言路,采纳谏言,多听建议,虚心接受,使朝政清明,最终达到太平盛世的局面。
此篇《东宫侍臣箴》,文笔流畅,生动犀利,溯古论今,旁征博引,非常有文采。从中既可以看出宗钦的渊博学识,也能够体会到他一片赤诚的忠心。
“伯牙子期”互与书
公元439年,北魏灭掉北凉,知人善任的魏武帝因为赏识宗钦的才华,授爵为卧树男,后来又加封为鹰扬将军,拜为著作郎。宗钦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崔浩、高允相交为友,相互之间不仅在政治主张上非常一致,而且公务之余还经常互赠诗文,十分默契,自喻为伯牙子期之交。
宗钦在应答高允的文章中,有一篇很有名气。文章开头词采华丽,对景物描写既优美又不乏气势:“巍峨恒岭,滉漾沧溟。山挺其和,水耀其精。启兹令族,应期诞生。华冠众彦,伟迈群英”,“如彼松竹,凌霜擢秀”。接着写对当今雄才大略的皇上的赞美:“帝用酬谘,明发虚拟。广辟四门,披延髦士。”然后描述高允顺应皇帝的开明政治的要求,积极处世,贡献卓越,“尔应其求,翰飞东观。口吐琼音,手挥霄翰。弹毫珠零,落纸锦粲。坟无疑割,典无滞泮”。又谦恭地叙述自己的经历和与朋友相见恨晚的感情:“子昔索居,沉沦西藩。风马即殊,标榜莫缘。开通有运,闇遇当年”,“披衿暂面,定交一言。谘疑必省,访滞京都”。最后通过此诗表达自己与高允之间的感情:“文以会友,友由知己。诗以明言,言以行理。”结尾处,还寓景于情,用非常优美的两句话作为结束:“伊尔虬光,四鳞曲水。”
北魏建朝以后,对佛教非常推崇,甚至皇帝专门把僧人请到皇宫给自己讲经说禅,在各地大兴土木,侵占了大量的田地,来建造寺院,这种做法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崔浩带头上书坚决反对崇佛的做法,对此皇帝大为不满,又因为他在编修史册的时候,指责当朝的一些弊端,更是触怒了龙颜。皇帝一怒之下,下令诛灭崔浩的九族。高允听到这个消息对宗钦说:“我们也当死无遗类了”。当朝的景穆太子因为他们的正直和忠心,私下吩咐他们,按照自己的说法去做,就可以开脱免除一死。但是高允在朝堂上凛然地据事实陈述,因此高允也被斩首。宗钦因为平常与他们来往甚密,受到“连坐”的刑法,被赐死。宗钦在沮渠蒙逊为官时,所撰写的《沮渠蒙逊记》,也散失了。
可叹,一代良臣为国家忠心耿耿,居然身死阙下;可悲,一位渊博的学者苦心为社稷竟死于非命。一篇谏言,字字恳切,句句诚挚;一篇诗文,词采非凡,字字珠玑,句句佳语。如此的一个有操守有才华的人,落到这样的下场,让多少后人惋惜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