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历史名人(兰州历史文化)
10758900000010

第10章 赵柔:诚信传千古

以德施政

赵柔,北魏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人。自小就勤奋好学,谦逊恭敬,因为品行端正,才学过人,所以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也是因为他的才德,赵柔被北凉朝廷授以官职,担任沮渠牧犍这一地方的金部郎,掌管国家的库藏钱币和财务。公元439年,北魏起兵灭掉北凉,魏太武帝拓拔焘对赵柔的名气早有耳闻,于是将他搬到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准备重用。

北魏是鲜卑族所创立的政权,鲜卑族属于游牧民族,生产力不发达,文化相对于属于农耕文明的汉文化来说也比较落后。魏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也深知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差距,在位期间,实施开明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积极推行改革,而且非常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他对于赵柔这样有才德的人,更是格外赏识,因此委任以官职。赵柔在北魏曾历任著作郎,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太守等职。

赵柔在担任河内太守的时候,注重以礼教民,以德服人,一般不动用武力而采用教化的方式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河内地区,百姓生活安定,民风淳朴,极少有严重的案件发生,因为政绩突出他受到上级的嘉奖。更为可贵的是,赵柔自己具有高洁的品行,非常诚实和守信用,受到百姓的拥戴,而他的这种美德在某种程度上也给百姓起了表率作用,使当地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拾金不昧

赵柔在任的时候,经常微服私访,到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一身青布大褂,一顶黑皮小帽,就是他的行头。繁华的市镇,偏僻的小村,热闹的庙会,嘈杂的茶馆常常会有他的踪影。有一次,他在私访的时候,在路上捡到一粒金珠,金珠个很大,颇有分量,成色也非常好,如果换成钱的话,可以买到数百缣(缣是一种贵重的丝织品)。但是,他不为所动,想到失主一定非常着急,就明查暗访,打听丢失的人。后来,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失主,把金珠完好地归还给了主人。失主看到金珠失而复得,非常感激,尤其是看到太守竟然亲自送到家里,更是感动不已,他拿出一些财物一定要酬谢赵柔,被赵柔委婉地谢绝了。

议价不改

因为赵柔执法严明,经常替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在感激之余也经常答谢他,送这送那表达感谢之情。赵柔一般都要拒收的,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官,清正廉明和为民伸张正义是分内之事。时间一长,有人知道了赵太守的脾气就不送东西了,但是有的人觉得实在过意不去,就托人去送。一次,赵柔出去办案,有人把一些铧(一种犁田农具前面的铁片)送到他家里,来人说,感谢太守秉公断案,没什么答谢的,只有一些铧了,说完放下就走了。赵柔回家后看到铧,想送回去,但是多方打听也没找到送铧之人,于是决定到集市上换一些绢(一种丝织品),分给穷苦的老百姓。他和儿子善明拿着铧来到集市来卖,有人过来讲价,出20匹绢购买,赵柔答应了。谈好价钱后,那人就回去取绢了。这时候,又有人过来询问价格,当听到善明说的价格的时候,认为铧卖得便宜了,要出30匹绢来买。善明觉得合理,就想卖给这个人,但是赵柔却严肃地说:“说话要算数,我们先前已经跟人家讲好了,现在却因为别人出高价而反悔,怎么能因为一点小利,就不守信用呢?”说完,仍然按照先前的价格把铧卖给了第一个买主。

赵柔这种“一诺千金”的守信品格一直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至今仍是做人应具有的崇高品格。议价不改的事情传扬出去后,赵柔更为老百姓所佩服和爱戴,连达官贵人也为他的信用所敬服,整个河内赞美声一片,当地的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