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历史名人(兰州历史文化)
10758900000013

第13章 刘雄:北朝乱世大英雄

在战事频繁、朝代更迭的北朝,有一位“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英雄——刘雄。刘雄(?—578年),字猛雀,北周金城郡子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人。他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最后捐躯战场,体现出了军人的最高荣誉。

不辱使命

北朝时期,北齐国力强盛,兵多将广,实力最为强大,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对其余诸国发动战争。而北周地处西北一隅,经济凋敝,民穷兵弱,国力远不及北齐。开始的时候,北周宇文泰之子殇王宪派人与北齐修好,订立“各保境息民,不想侵扰”的盟约。但是国与人同理,有些财大气粗、人高马大的人,就喜欢欺负比自己弱的人。北齐也是如此,在与北周交界的边境宜阳,高筑城墙,广积粮草,屯设大量士兵,并对边境的出入与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与盘查,对北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殇王宪决定先发制人,天和四年(569年)率领刘雄等将士攻打宜阳。北齐丞相斛律月光率军赶来援救。殇王派刘雄作为使者,前去交涉。刘雄仅带了几个随从到齐军大营。齐军大营戒备森严,所有兵士都列成阵势,盔甲覆身,武器在手,威风凛凛,原来这是丞相斛律月光的命令,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实力,另外要给刘雄施加压力。但是刘雄依然视若不见,高昂着头走进齐营。斛律月光见到刘雄首先质问北周为何攻打宜阳的原因,非常傲慢地威胁北周应该撤兵,如不答应,刘雄的生命安全也不能保证。刘雄早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斛律月光毫无惧色,慷慨激昂,义正辞严,陈述北齐背信弃义,违背盟约在先。斛律月光被刘雄的气势所震慑,自觉理亏,终于撤兵。刘雄不辱使命,凯旋而归。

长城之战

北周与北齐的纷争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和解而安定,在宜阳战役后,又于长城之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为防止北齐的进攻,殇王派柱国宇文盛和刘雄在长城加强军备,北齐听闻,派大将优孝先率军大举进攻柱国宇文盛。由于敌军人多士众,北周士兵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被围歼,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候,刘雄主动请缨,要求组成敢死队杀敌,宇文盛爱惜刘雄,不答应,但是刘雄大义凛然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丈夫生死由命,当以为国捐躯为荣,雄恳请柱国恩准。”宇文盛迫于当时的形势,只好应允,刘雄仅带领着20多个兵士拒守着关隘,与敌军鏖战。由于所处的地势险要,加上刘雄拼死抗敌,打退了敌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优孝先看到攻克无望,而且士兵伤亡也很惨重,于是撤退了。

刘雄仅仅凭借着20多人,冒死守住了关隘,终于打退敌军,振奋了军威。为此,受到周武帝的嘉奖,升为军司马,晋封为侯。

晋州之战

在长城之战中失利的北齐,因为被刘雄的20多人所打退而将此视为奇耻大辱。公元576年,齐后主亲自率领大兵,攻打北周的晋州,想挽回颜面,也想借此逐渐实现吞并北周的野心。大军浩浩荡荡,杀奔晋州,把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且利用云梯攻城,齐后主亲自指挥。战事惨烈异常,守城士兵顽强抵抗,但终因齐军攻势强大,晋州告急。

在此情况下,刘雄临危受命,作为先遣军火速赶往晋州解围,北周援军大队随后就到。刘雄到达晋州城前,看到北齐围城的兵力之多,前所未有。要想完全解围,只有联合城内的士兵,来个理应外合,才能打退敌军。他想出计策,亲自率领步兵和骑兵1000多人,分成一字阵形向前行进。临近齐军的时候,下令敲响大鼓,吹响号角,声震四方。刘雄的号角一方面吸引了齐军的注意,使他们转而攻打自己,减轻了晋州的压力,另一方面振奋了守城士兵的军心,奋起杀敌。等拖延到了北周大队人马赶到,齐军受到两面夹击,大败。此次战役,不但解了晋州之围,而且使北齐元气大伤。第二年(577年),刘雄率军灭北齐。

幽州之战

刘雄灭北齐后,关内的战乱暂时平息。但是由于北周所属的幽州和突厥接壤,突厥一族属于游牧民族,生性剽悍,骑术精湛,屡次对幽州边关的百姓进行掳掠,当地居民苦不堪言。甚至经常袭击军营,杀伤守关士兵,当官兵出击的时候,往往飞骑而逃,给边防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此,刘雄被任命为幽州刺史,负责边关防务和治安。

他到任后,看到百姓遭受的苦难,非常同情,下决心打击突厥匪寇,保一方平安。他加筑城墙,设置哨卡,训练士兵,并且让官兵组成巡逻队,严密防范,发现情况立即出击,对来犯的突厥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治安逐渐好转。突厥因为害怕刘雄的防范,出兵也变得谨慎起来。

公元578年,突厥兵再次侵扰幽州,刘雄亲自率兵追击,但因不熟悉地形,陷入突厥兵设伏之地,最终血洒沙场,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