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0752600000106

第106章 太庙

与天地神圣的社稷坛相比,太庙的人间烟火味恐怕更浓一些。它是皇帝的家庙,里面供奉着皇族祖先的牌位。然而皇家的祠堂盖得可棄华了,比民间的庙宇更显尊贵。明清两代,皇帝的家谱或许并没有多厚,却是跟中国近六百年来的历史混淆在一起的。在紫禁城里住过的皇帝,前前后后共有24位(没算上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作为旧中国的“首席执行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这个国家的盛衰兴亡。

太庙与皇帝们的“家务事”密切相关。皇帝从登基开圓太庙大殿东庚殿,始,直到结婚生子,以及出征或凯旋,每逢此类大事,都要亲自出马,去太庙祭祀列祖列宗。既是尽一尽孝道,又在请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大家族越来越兴旺。

希望终归只是希望。皇帝家的香火,最后还是断了。自从末代皇帝溥仪被赶下台,太庙顿时变得萧条了。那里面记载着封建时代的风烛残年。

正如社稷坛被辟作中央公园,太庙也不再是皇帝家的“自留地”了。若干年后它改换了门庭,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在天安门东侧,同样开凿出一道大门(和中山公园大门左右对称)。门牌上“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七个字,是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题写的,龙飞凤舞。据说这一设想,也是布衣出身的毛泽东的点子。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了,自然有权利将皇帝的家庙改造为自己的乐园,这真正是一种翻身的感觉。

20世纪90年代,劳动人民文化宫经常举办特价书市,往往以很便宜的价格、很少的钱,就能买回一大捆打折处理的旧书。帝制早已过期作废,皇帝早已一钱不值。不知末代皇帝离开紫禁城之前,是否举行过拍卖会,将王冠、权杖、龙袍、龙椅及宫中的其他器物全抖落出来,摆在地摊上降价处理,挥泪大甩卖?

前几年,张艺谋执导的歌剧《图兰朵》就是在太庙演出的。门票颇昂贵。这老谋子,真会选地方!

太庙的往事,曾出现在林语堂笔下:“在中国社会,祖先崇拜在生活中历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坐落在皇城东南角的皇室祖庙一太庙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年中每个季节的头一天都要供奉牛羊来祭祀先帝的灵魂。按照古代赶庙的习俗,每当做出影响皇族前途命运的决策时,都要在此向死去的亡灵一一通告。与普通人家的祖庙不同,皇家太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殿堂被分成各个祭室,每个祭室供奉一位皇帝,而且为每位皇帝和他的后妃设有御位。皇帝御位置于中央,两侧是皇后的御位。例如,康熙有四位皇后,便另设有四个御位;乾隆有两后,咸丰有三后,可怜的光绪只有一位皇后。庭院里有古老的松柏,许多乌鸦栖聚在上面。这些鸟凭经验已经知胃这个场所是禁止射猎的,在中国其他地位的许多祭祀场所也是如此。”看来在太庙里,先帝的灵魂同样需要私密空间,不仅各居一室,面积还很宽大。

至于那些通人性的鸟类,更是把太庙当成自己在北京城里最后的避难所(或避风港)。它们,也真会选地方!

跟门庭若市的民间寺庙相比,太庙是不对外开放的(皇帝在的时候),因而显得格外庄严、肃静,甚至有一点点阴森。当然,太庙也会定期举办“庙会”的,可那是一个人的“庙会”、一个人很孤独地在这里祭奠祖先的亡灵。不,还有一大群长舌妇般聒噪的乌鸦陪伴着他。直至他自己也成为众多亡灵中的一员。皇帝的一生,亦不过如此。

自从太庙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之后,原先的门牌就取消了,被撒换下来,闲置在紧锁的祭堂(作为仓库)里达数十年之久。最近,这块蒙满尘埃的写有“太庙”字样的匾额被找了出来,重新悬挂在通向紫禁城的西门上。据说是希望逛故宫的中外游客能顺便拐过来,看看明清皇帝的祖庙。毕竟,瞅着故宫的生意越来越火热,一墙之隔的太庙难免会有点眼红。客观地说,太庙确实是紫禁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必要的补充。逛完紫禁城再逛太庙,能对古代的宫廷生活了解得更全面一些。太庙里的园林、殿堂已年久失修,也该借着旅游热好好地修理一番了。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人恢复了对皇帝的崇拜,而是表明:他们终于学会了尊重历史。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否则的话,未来的孩子们将不了解太庙坐落于北京城的何处,而且更可怕的,是他们将不知道所谓的太庙是什么。即使现在,也有许多人只知道劳动人民文化宫,却不知道太庙。太庙,北京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它的往事,已经被永久地打入了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