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0752600000105

第105章 太监

说起太监,人们就会想到魏忠贤、李莲英这些反面人物,紫禁城使他们出名了,至今仍臭名远扬。其实太监本身也是不幸的,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帝王们阴暗的心理导致了太监生理上的残缺。说到底,这一群群畸形的男人出现,还是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道貌岸然的皇帝才是摧残人性的真正的刽子手。某些宦官受到器重后,便小人得势般地忘乎所以了,其实他们爬升的地位再高,仍然是皇帝的耳目和家奴。大多数太监却最能体会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怖,稍有不慎,必将受皮肉之苦,而且极可能丢掉卿卿性命。罾如慈禧虽然捧红了一个李莲英,但是她勒令杖毙的太监,也是个很大的数目。在她老人家眼中,太监的性命不见得比脚下的蚂蚁重要多少。

明清两代,太监的数量及影响不亚于汉唐,尤其在明朝,达到一万人,另有九千名宫女。如此看来,紫禁城简直相当于一座小城镇的人口了,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换句话说,一个男人当皇帝了,就要剥夺一万个男人做男人的资格,皇帝够自私的。即使出了魏忠贤之流祸乱天下的宦官,也是皇帝活该,他本人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谁叫他倚仗太监为臂膀的?清朝汲取前明的教训,对宦官的势力加以压制,再没有哪位太监执掌过兵权,基本上不让太监干预政治。嘉庆以前,太监的人数还多一点,以后逐渐减少,大致保持在两千人左右(包括圆明园、升平署等处的)。到了晚清,宫内及外围各处的太监加起来也只有一千五多人。太监少了,活却没少,每年入宫担任杂役的“苏拉”有近万人次,改为请临时工了。这倒是明智的,反正太监也干不了太多的粗活,不过就是看看门、打打更、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

明朝皇帝重用太监。永乐年间设立的皇家特务机构东厂,就交由宦官掌管,皇上倒也够放心的。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增设规模更大的西厂,由大太监汪直直接控制。太监成了特务头子。人们所说的“明朝三大害”,即指厂、卫(锦衣卫)与宦官。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居然控制了朝政,利用东西厂监控文武大臣,京城一片白色恐怖。若干年后,东西厂交到了魏忠贤手中,有过之而无不及。魏忠贤本是个厨师,因为会给熹宗做饭,讨得了欢心。后来又跟熹宗的奶妈客氐相勾结,遂青云直上,权势日炽,居然敢以“九千岁”自居。他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仅天启三年《1623年)他就假传圣旨,先后害死了选侍赵氐、张裕妃、冯贵人等数位嫔妃,甚至对张皇后也暗下过毒手。他甚至将元代建造的香山碧云寺选为坟址,大兴土木。明亡以后,有大臣惊叹于这位前朝太监坟墓的建筑规模,向康熙反映:“臣过香山碧云寺,见魏忠贤所营坟墓:碑石峥嵘、隧道深闷。翁仲簪朝冠而环列,羊虎接驼马以森罗。制作规模,仿佛陵寝。”其棄华程度居然能与帝王陵抗衡,可见魏忠贤独搅大权时的赫赫地位。只是魏忠贤再无福躺进自掘的华丽坟墓里,下一位皇帝(崇祯)上台后,立即将其逐出朝廷,他在流放的途中上吊自杀,死后仍被五马分尸,并枭首示众。给自己预留了尊贵的陵园的人,居然连一具完整的尸体都未能保全。

清代的大太监安德海,虽受慈禧宠爱而权倾一时,同样也不得善终。他倚仗太后撑腰,竟敢得罪恭亲王。恭亲王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制出宫”的罪名,将巡行到其辖区内的安公公就地正法一先斩后奏,令慈禧太后也无可奈何。

他的继任李莲英就学聪明了,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间耍两面派,左右逢源,一一直做到了大总管。他本是梳头房太监,因为会给慈禧设计发型而备受青睐,最后成了紫禁城的大管家。按道理,太监的最髙官阶是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李莲英却被破格提拔为二品大总管,算是破了先帝们的规矩,可见他深受慈禧太后之器重。史料里有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日,上交黄单,奉朱笔,储秀宫三品花翎总管李莲英,赏加二品“顶戴”。李莲英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年纪大了,就向慈禧太后告退,要出宫养老。太后见挽留不住,就把中南海的花房赐给他做别墅。其实这时候李莲英已捞了不少黑钱,可以逍遥自在地当市井的富翁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他安然地病死在家中,而对身后的骂名,他已不需计较了。

1924年,末代的小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树倒猢狲散,太监们也沦落民间,各找各的出路。皇帝都被推翻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太监从此便在中国消失了。

参观故宫,可以发现各宫门附近都有一排排小屋,陪衬着皇气逼人的三大殿。导游会讲解:那些小屋就是太监们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