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0752600000104

第104章 塔

北京的古塔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北海白塔,它不显山不露水地在一些重要场合担当起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白塔比较值得一提的共有四座,除北海白塔外,还有阜内大街的白塔、黄寺清净化城塔院白塔金顶,以及西郊玉泉山北峰的妙髙塔。

中原地区以及南方流行的佛塔式样,大多为楼阁式、亭阁式或密檐式。而这种覆钵状的喇嘛塔却遍布北京,仅现存的就有百余处。譬如大觉寺的性音和尚塔、潭柘寺的舍利塔,都堪称代表。这恐怕跟北方少数民族屡次定都北京有关。元朝把在蒙藏地区广泛传播的喇嘛教奉为国教,喇嘛塔自然也就很容易在北京地区扎根并且繁衍了。清朝同样很重视藏传佛教,东黄寺、西黄寺(合称黄寺)是清初极有名的喇嘛庙。西黄寺系为迎接西藏黄教领袖达赖五世于1652年进京朝见顺治皇帝所建,故又名达赖庙,从此西藏来京官员和喇嘛都喜欢住在这里,相当于西藏驻京办事处了。有清二百多年在京都修建的喇嘛塔,一点不比元朝少。譬如前面所说的北海白塔,即是顺治年间的创举。北海在清代属皇家禁苑,顺治皇帝特意把喇嘛塔盖在了自己的后花园里。但这种充满异域情调的宗教建筑(中国喇嘛塔的造型系由尼泊尔传入)出现在北海,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反而多多少少有某种纪念意味,北海早在元朝时就是忽必烈的宫寝,而忽必烈曾亲自下令在辽永安寺遗址建造了大白塔。北海的白塔,是在模仿前者的王者之气,抑或是渴望恢复元大都的辉煌?甚至连北海塔下新建的寺院,也一样叫氷安塔。清代的这座白塔,仿佛元代那座白塔的另一个化身,不仅是宗教精神方面的因袭,而且象征着文治武功的重振。

北京的塔,并非只有喇嘛塔一种。同样是在元代,也建造过其他式样的佛塔,今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南侧砖塔胡同的那座元万松老人塔可以为证,那是座七级密檐式青灰色八角形砖塔。昌平县北部银山的原古延圣寺基址附近,有七座金、元时代的舍利塔,也都是密檐式砖石结构。当地还流传着“银山佛塔数不清”的说法,因为除了这五座金塔、两座元塔外,山巅坡谷还散布着大小数十座佛塔,大都是明塔、清塔,其中有喇嘛塔,也有楼阁式砖塔。可见自元代以后,已非喇嘛塔的一统天下。“银山铁壁”是燕京八景之一,其历朝积累的塔林令游客嗟叹。时光流逝,而宝塔长存。

郊通州北城的通惠河畔,有一燃灯佛舍利塔,算是塔中的老人了。传说系南北朝北周宇文氏创建,中经唐尉迟敬德维修。近年来经考古鉴定发现,那其实是座辽塔。凊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被震圮,只剩下基哩。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原基座上修复了塔身与顶,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共13层,高约48米,围足44米。乾隆皇帝下;工南归来,坐在运河的龙舟上,发现此塔的影子居然能倒映在相隔数百米的运河水面上,无比惊叹,写下了“郡城塔影落波尖”的诗句。

京金代以前的古塔,有的倒塌了,有的被拆毁了,已所剩无几。崇文门外原有一座建于金大定年间的弥陀塔,明景泰二年(1451年)更名为法藏寺塔。这座高十丈、共七层的空心塔,可供游客顺着楼梯攀爬。站在顶层,可以直视无碍地望见香山。可惜坚守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座苟延残喘的古塔还是被拆除了,因其岌岌可危,布满裂痕,而且像比萨斜塔一样站不直了。房山云居寺令人钦敬之处,不仅在于它珍藏着历时千余年的隋唐石刻经,还在于其拥有北塔,在这座八角笋形的唐代舍利塔四角,又各有小唐塔一座,分别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太极元年门10年、712年),和唐玄宗开元十年、十五年(722年、727年)。抚摸着冰凉的砖塔,令人有梦回唐朝之感。它是有福的,居然像唐诗一样流传下来了,它战胜了时间!与北塔相对,原来还有一座南塔,系建于辽代天庆七年(1117年)的压经塔。只是北塔尚存,南塔却不幸地毁于劫乱。

建筑学家梁思成是很反对对古塔的破坏的。西长安街上,原有金代庆寿寺双塔,非常漂亮,可惜解放后扩路时还是将其拆除了。梁思成对此感到无比痛心:“对北京这个历史留下来的杰作,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它是封建社会的精华,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像龙须沟这样的地区当然必须改造,但是比如像西长安街上金代庆寿寺双塔,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拆掉?为什么不能把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看一看?”双塔的消失,在他心中就如同老北京的两根肋骨被抽掉了。

如今的北京,还剩下多少座古塔呢?还剩下多少根老骨头呢?林语堂认为在中国所有的寺庙建筑群中,宝塔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事实上,最古老的寺庙惟一保存下来的部分通常就是宝塔。它就像一个花瓶,孤零零矗立在那里,完全依赖线条与形态的安排来体现其造型之美。在西方城市中,教堂的尖顶为人们提供了陆上标志;在中国的风景中,宝塔起着与之异曲同工的作用。”也亏他能想得出来,把宝塔比喻为东方的花瓶。只是这花瓶的存在并不是插花之用,而是为了供奉圣徒的遗骨,抑或收藏佛经(通常压在塔基的地宫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西方教堂的尖顶具有同样的神圣性与号召力。“塔是中国风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高阁式建筑,底宽顶窄,但与阁不同的是,它不用于居处,而用于表现佛学思想。”当然,外来的佛教思想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因而产生了那种经过变形与修饰的楼阁式佛塔或密楣式佛塔,有着纯属装饰性的不透光的窗户,悬挂在翘檐下的风铃,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等多种形状。林语堂觉得这种类型的佛塔有两个绝好的代表:北京西北角位于郊区的五塔寺和西山附近的碧云寺,尤其后者,“是同类建筑中最为完美的”,共13层高,登上塔顶便可远眺北京城。

在林语堂眼中,北京的塔要么像东方的花瓶,要么像西洋的酒瓶。总之,这种宗教建筑带有器皿的性质,是一种被放大了的富于审美趣味的器皿,一种神圣的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