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0752600000107

第107章 陶然亭

旧时人去陶然亭,一方面是看风景,另一方面则为了访墓。陶然亭一带,名士与百姓的坟墓颇多,所以风景也带有某种感伤的味道。古往今来,总有人喜好寻觅这份悲剧之美一如果死亡算得上最大的悲剧的话。陶然亭的风景虽然像是经历过低调处理,但那一抹若隐若现的灰色恰恰最能触动来访者的衷肠,令其感念天地之悠悠。张中行如此点评:“(陶然亭)重点在北面,几处满生芦苇的池塘,小丘上野草围着一些荒冢,一派萧瑟景象。”但陶然亭之魂魄,全集中在这坟头草青青的、既颓废又动情的画面里了。亡灵们的世界是最富于神秘感的。

去陶然亭,无法绕过石评梅和髙君宇这一对烈火情侶之墓。据说庐隐的小说《象牙戒指》,描绘的就是他们的故事。其中有一句“我以矛盾而生,矛盾至死”,最能标志五四时期才女石评梅的典型性格。高君宇烈士安葬时,作为未亡人的石评梅题写了这样一段墓志铭:“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一一这是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这简直是一首肝肠寸断的抒情诗,死者对生者的遗言,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全包容在那铭心刻骨的字字句句里了。生死两茫茫,惟有泪千行。等到石评梅的泪水最终流尽的时候,与高君宇墓毗邻而立的她自己的墓碑则极其简单,除了“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员,石评梅先生之墓”这一句碑文,留下的则是空白与无言。除了高君宇,还有谁更能了解她、慰藉她呢?跟他们两位的剑胆琴心相比,圃北京陶然亭公园内石评梅I高君宇烈士合葬的墓碑。梁祝化蝶的传说,也显得过于婉约与虚无了。当然,他们都命中注定无法摆脱悲剧的基调。石评梅的同乡青茵在《陶然亭访墓记》中有较客观的评价:“石评梅的爱情的象牙之塔是建筑在新旧时代的边沿上,她的希望写在水上,她的理想筑在沙上,她聪明而又多愁善感,她是一位情痴和唯情主义的女儿,珍重爱情而轻视生命,但是重要的关键是在这里:她珍视爱情却又不能控制爱情,因之,她不是爱情的主人,而是爱情的奴隶。从某一个场合来说,她好像是一股从地狱里喷出来的火焰,但是这火焰在未烧毁那些旧世界的囚枷之前,却首先烧毁了自己。”访墓之余,能推人及物地对爱情作出如此辩证的判断,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陶然亭西侧小丘坡上的丛冢中,较有趣味的还有鹦鹉冢、醉郭墓以及香冢。尤其香冢,是纪念一位杜十娘式的义妓的。碑铭写得颇传神:“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血亦有时尽,碧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张中行来陶然亭踏青时偶遇此冢,读铭读诗后,以为黄土之下确有其人,甚至联想到法国的茶花女之类。后查资料,才知这位所谓晚清义妓的其人其事乃至其坟,全是当时一位姓张的御史伪造的,为并未存在过的人造墓。没想到这虚构的一段才子佳人的凄婉故事竟迷惑了众生。幸好张中行对此挺宽容:“放眼历史,这样来一下好玩的事很不少,西湖有苏小小墓,虎丘有真娘墓,等等;扩大些说,唐人传奇式的故事多半可以入此类。”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爱情大多只能埋葬在一;黄土里,作为无法再被破坏的完美结局。或者说得更彻底点,它只能埋葬在人们的想像中。在这种情况下,这类虚拟的坟墓相当于富有逼真感的露天剧场,是为感动观众而营建的。对那些口耳相传的可歌可泣的剧情,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吧。

香冢是假的,赛金花的墓倒是真的,她确实安葬在陶然亭。(详见?203“赛金花”)她在历史上惹的是是非非我们姑且不议,一切都已交给黄土来评价了,但是三尺之下,她会对自己的一生作何感想呢?青苗在半个世纪前的《陶然亭访墓记》中,倒是有勇气说了些温和的话:“赛金花的坟墓,就斜对着陶然亭,没有松柏,没有白杨,一片寂凉的荒野,我相信,那位名媛的孤魂在这荒凉的地方会觉得寂寞的吧。”生前最热闹的人,死后往往最冷清。那时候,赛金花的坟茔虽坐落于不毛之地,但至少还能寻找得到,起码还剩半堆黄土和一块残碑吧。而如今再去陶然亭,便会发现这位著名交际花的荒冢早已被夷为平地,原址已没有任何标志。当初那些曾经大为惊艳的高官巨贾(包括她本人在内),想必是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一代名花会落得个这样的下场。所以,陶然亭虽确有赛金花之墓,其实已名存实亡。

陶然亭之侧,还有个松柏庵,荒冢密布,杂草丛生,那儿辟有六十多亩的梨园义地(公墓》。最初是程长庚大老板于1871年倡议买下了一块地营建“安苏义园”,其动机很明确:“我们这些南方的艺人,一旦客死都下,连掩埋七尺之躯的一怀黄土也难得。从皇上到那些权贵大人,只看台上取乐,不知台下寒苦。多亏我们乡里同舟共济,置办下这块茔地,从此艺人们得有长眠之处了。”后来梨园子弟又继续筹资,使公墓的范围不断扩大。民国初年,京剧界三巨头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率先登台义演,集资增设了梨园先贤祠堂。后来,杨小楼、金少山等都安葬于此。只是像金少山这样的一代名角,临终时连副棺材都买不起,全靠同行捐助才得以安葬。这也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一个例子。生前的荣华富贵,终要消散为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