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
10736300000030

第30章 古高昌国居住风俗所反映的生态环境状况

法国学者莫尼克·玛雅尔以“该地区的大型建筑木材是非常罕见的”这一先入为主的论点为理由,否认了高昌民居建筑中有大量木椽的可能,当是对当时新疆绿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的情况不甚了解之故。《梁书·高昌国传》记述高昌国“备植九谷,人多噉麦及羊牛肉。出良马、蒲陶酒、石盐。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可见当地是以农为主而兼营畜牧业为其经济特色的,商业贸易也相当发达,区域环境虽然比较干旱却“多草木”,建筑用木料自然并非十分短缺。

新疆绿洲地区沿河两岸水源充足处多有胡杨林、柳树、果树生长,胡杨木常为当地建筑用材之主要来源,而柳木和果木则主要用于制作家具,今天尚且如此,当时恐亦不能例外。如在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在南疆和阗沙埋废墟中发现了多处古代住宅的遗址和大量房屋木料碎块甚至仍然比较完好的梁柱,其中一座大型住宅的中间有一个大厅遗址,“大小是40×26英尺,可能是一个接待用的客厅。四根厚重的杨木大梁,足有40英尺长,曾支撑着房顶。固定在中间两根大梁下面的梁托,也是一根根很好的木料,近8英尺长,10英寸厚,上面有粗大的凸纹。顶着梁托的木柱早已倒下;然而,当发掘工作开始时,几根大梁仍保留在原来的地方,躺在当时就填满了这间大厅的深厚的沙土中”。此外,在这间房屋遗址中还找到了一张红柳木做的弓、一些精工制成的细杨木圆杆矛柄、一块柳木质牌断片以及一根苹果木的手杖。

据有关学者研究,民居建筑在楼兰鄯善各遗址中占有很大比例,仅尼雅遗址就有近百处遗存,民居建筑一般为多功能、多室组合布局。居室一般由厅、室、回廊、储藏室组成。部分居址设有壁炉及冰窖,房外常附带建有畜舍,房屋周围多设有果园,院落多有篱笆护栏。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以胡杨木、红柳枝和黏泥为主。屋顶可能多为平顶或平顶开窗式,与现在南疆农村民居建筑结构近似。在个别富有家庭的房屋建筑中出土了木地枤、古典式梁柱及柱头、雕花门栏、雕刻窗格及地毯残片,说明其建筑的华丽和工艺的精湛。相对于大多数较简陋的居址,它反映了社会等级差别和贫富悬殊的状况。除了民居建筑以外,尼雅官署遗址建筑材料也主要以木材、红柳枝和黏泥为主,占地面积较大,建筑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布局严谨,建筑内部多有雕刻装饰,与楼兰官署遗址以土坯为建筑材料、设在较高平坡之上、建筑面积不大但结构精巧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建筑用的木材可有多种来源,并不是十分缺乏,所以木材除用于地枤、梁柱以外,还用于一些特殊的佛寺或居室建筑方式、建筑部件、房屋内部装饰、家具甚至于小型饰件方面,如尼雅佛寺遗址墙体的筑建方法采用“木骨泥墙式”,即在承重的木柱上开凹形槽,然后嵌入木构件、红柳枝、芦苇等,每两个承重木柱之间还均匀插有3个小木柱,然后将木柱及墙体进行编织、捆扎,再在其体内外涂草泥,最后进行平整刷白及绘壁画;尼雅、楼兰遗址又出土有多件木雕门框、木雕双托架、木雕四腿木橱、木雕门扉、木雕涂漆椅子腿、木雕彩色椅子腿、木椅子残件、木雕佛塔、木雕镶板、木雕门柱、木雕板、木雕横梁、浮雕横梁、木雕横梁、透雕横梁、透雕木板、动物木雕残片、神祇木雕像、木雕柱头、木雕过梁、木雕栏杆、木窗户栏杆、木柱础、木印戳子、木杯、木几、木食台、木台、木制打纬器、木箜篌、木质吉他残件、木雕或木质小型花形饰件等等。这些木质或木雕作品,呈现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既反映出当时文化艺术的发达,同时也说明了当年的区域生态状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楼兰鄯善的古墓葬遗址中多出土有船形木棺、柜形木棺及彩绘矩形木棺,其中彩绘矩形木棺从其彩绘形式和陪葬品如织锦、铜镜及楎(丫形衣物架)等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文化对当地的影响,而船形木棺作为木土墓葬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则更生动地揭示出当地生态环境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变化。

吐鲁番地区是新疆南疆地区的一片典型的绿洲区,至今仍为人口密集、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过去的生态环境不会比现在更差。《梁书·高昌国传》“多草木”的记载应该不是子虚乌有的道听传闻,至于其中所说的“木”,估计主要说的是胡杨木以及柳木、果木等。现在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遗址中只发现了不少房屋的椽孔、柱孔遗迹而很少见到由胡杨木等木料制成的木椽、木柱遗物,估计是与城址废弃后被当地人移作他用有关。另外,前引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一份西州初期的房产登记簿中的资料显示,当时高昌王公贵族住宅中多用桑木制成椽、枤、柱、梁和檩等,这恐怕与当地蚕桑业的发达不无关系。高昌回鹘时期的一件载有喀喇楚克遗言的用回鹘文写成的文书中则记载他的遗留财物中有胡桃木的桶、盘子、盅子,柳木的依尔坤,白杨木的盅子等,可见当地确实也有用柳木、果木制作小型家具的生活习俗,与南疆的大多数绿洲地区略同。从现今交河故城一带的情况来看,交河台地地表植被稀少,以骆驼刺为主,但交河故城两侧的河谷中由于水源充足,生长着茂密的杨、柳、榆、桑等乔木。各种木料既不十分缺乏,就为当地居民营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土木居室提供了可能。

平顶土木居室不仅在吐鲁番地区十分普遍,也是包括新疆地区在内的西域地区最为流行的居室建筑形式。中亚绿洲大部分地区都缺乏大尺度木材,石材质地松脆,而土质坚实,属沙质黏土类土壤,故而生土与少量的小规格木材相配合,便形成了土木混合的平顶建筑。同时,吐鲁番地区一年的降水量不足16.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9毫米,使得古人在构建房屋时不必过多考虑屋顶的排水问题。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平顶比起多雨地区的坡形屋顶更适用,很多家庭在收获季节晾晒粮食时将其派上了用场,有的家庭则在屋顶上再搭建一个“二层楼”,也是不错的创意,赋予了平顶许多实用价值。当然,吐鲁番地区的平顶土木居室与塔里木盆地其他绿洲地区比较起来,也有自身的特点。在南疆的大多数地区多为“木骨泥墙式”的平顶房屋,而在吐鲁番地区尤其是交河台地地区,由于黄土台地发育,多用“压地起凸法”建成具有厚土墙壁的平顶房屋。交河故城中的许多院落就是用“压地起凸法”建成院墙和房间的隔墙,但在院落的一角或某一侧仍保留着因使用“压地起凸法”建院而形成的生土台,并利用生土台的某个侧面作为房间的山墙,这可以从生土台侧壁上残留的椽孔、烟道等得到证明。在生土台的侧壁上往往掏有窑洞或壁龛,为当时住人、仓储或放置佛像的场所。生土台顶部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一般是沿生土台顶部四周砌一圈女儿墙并在其侧壁上开凿出供上下用的台阶。有些顶部经过平整后在上面建一些小房,有些仅仅整理出一个平台,可能都是暑天夜里纳凉用的。直到现在,吐鲁番盆地的居民还有夏夜睡在屋顶的习惯。这样,交河故城院落区的建筑物往往有三层之多,即屋顶、室内、地下窑洞这三部分。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当地居民因地制宜营建居室的一个独特之处。

从上面的分析论证可知,《梁书·高昌国传》所说的“架木为屋,土覆其上”与其具有“多草木”的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因而密椽厚墙平头泥顶的土木居室就成了当时高昌居民一种颇为典型的民居建筑样式,至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的不惜砍伐具有经济生产价值的桑木来“建造椽梁柱檩具全的宅院”,恐怕只有少数贵族可以做到,并不能作为普通民居形态的代表。莫尼克·玛雅尔在其论著中多处以“该地区的大型建筑木材是非常罕见的”为理由来解释高昌地区居室建筑何以很少使用木料。其实在类似高昌这样的干旱地区,因为森林稀少,木料比较珍贵确实是实际情况,但如前所论,绿洲地区的河道沿岸地区常有胡杨林生存,柳树、果树也不少见,所以高昌地区“大型建筑木材”虽然比较紧张,却没有到“非常罕见”的地步,小规格的木材并不是十分紧张。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偏激观点,导致她不仅对《梁书·高昌国传》的有关记载视而不见,而且置交河故城的多处清晰可辨的椽孔遗迹于不顾,并且对一些石窟壁画中反映的居室建筑情景也持怀疑的态度。因为研究的方法论存在明显的漏洞,立论的依据也不充足,所以她的观点经不起认真的推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