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延年益寿七大黄金法则
10679000000027

第27章 影响人体衰老的因素有哪些

(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关系着人衰老的速度和寿命的长短。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或处于不正常的情绪和抑郁状态的人,都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而导致早衰。在现实生活中,郁郁寡欢、心胸狭窄、生活空虚的人早衰、短命者并不鲜见,而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生活充满浓厚乐趣的人,时隔多年再见还感觉其年轻,这就是不同心理因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2)遗传因素:遗传是决定一个物种衰老过程和寿命长短的根本原因。父母长寿,子女往往也长寿。据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统计,在双亲较早死亡的人中,其实际死亡率超过预期死亡率;而在双亲晚死亡的人中,其实际死亡率低于预期死亡率。另据郑集教授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7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中,80%的老年人的父母终年在70岁以上。

(3)神经内分泌因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间、各系统主要靠神经内分泌来调控。神经内分泌功能不正常,如大脑皮质紊乱,即整个内分泌功能紊乱,并严重地妨害生命的过程。内分泌腺体功能过高(亢进)、过低(减退)都能影响机体的衰老进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基础代谢增高,容易衰老。

(4)免疫因素:人体的免疫力与胸腺衰老相关。人在14岁左右性成熟期,胸腺发育到最大程度,随后其体积逐渐缩小,功能逐渐减退,50岁时胸腺的重量仅为成熟期的15%,因此可使免疫力明显降低。

(5)酶的因素:酶是机体代谢过程的催化剂。老年人许多重要酶的活力和代谢反应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为促进衰老的内在因素之一。

(6)疾病因素:1988年我国的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城市前6位死亡原因顺序为恶性肿瘤(占21.41%)、脑血管疾病(占20.95%)、呼吸系统疾病(占15.41%)、心脏病(主要是冠心病,占15.10%)、损伤和中毒(占7.87%)、消化系统疾病(占4.32%)……即100%都死于疾病。现实生活中几乎见不到无疾而终的事例,与西德老年医学家法兰克教授的调查结论“人们不存在生理性死亡”相吻合。由此可见,人们只要不生病,就能活到自然寿命的岁数。

(7)营养因素:营养关系到寿命的长短,营养不足将导致营养不良,加速衰老,缩短寿命;营养过度将导致肥胖,肥胖的老年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胆囊疾病等,影响人的健康长寿;在以不损害生存的最低能量需求为基准的前提下,适当饥饿(限食),可延长寿命,合理的营养可促进健康长寿。

微量元素为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多种酶的活性,以及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从而延缓衰老。

(8)运动因素:有人对哈佛大学16939名年龄在35~74岁的男性校友进行了12~14年的问卷调查和跟踪观察,结论是增加体力活动,每周使热量消耗到3500千卡的年龄组,其死亡率只有不活动者的46%;每周热量消耗在2000千卡的人比每周消耗小于500千卡的人只多活2年。调查结果显示,只要从事体力活动,不管是哪个年龄段,也不管运动开始得早晚,都会大有收获,且活动量越大,收获越多。我国在对长寿老人的调查中发现,有些百岁以上的老人还在做家务劳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运动,对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延缓衰老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9)环境因素: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复杂的,有很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衰老。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如侵害到细胞核的DNA结构,可使细胞失去修复能力,引起衰老,更可能引起细胞的突变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工业废水、废气及农药的污染,可抑制酶的活性或细胞的结构,以至于直接威胁人的寿命;环境中的噪声,能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危害;阳光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但过多地暴露在阳光下,可因紫外线的照射而受到损害。

(10)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家庭经济状况等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个性、信仰、人际关系等,均能影响人的精神健康和衰老的进程。吸烟、酗酒及放纵的生活能使人早衰;积极、进取及永远生活在希望和等待中的人,往往长寿。在社会积极因素的熏陶下,能做到“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则多福多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