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10671200000008

第8章 我的“心”路历程

(1)“找心”

我于2001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政教系,8月份就来到了苏南名镇——华士镇,这里有一所闻名省内外的省级模范学校——江阴华士实验学校。

华士实验学校起初是小学,后来办了初中,再后来又申办了高中。十五年一贯制,办学难度很大,但吴辰校长坚持科研兴校,经常邀请名师来学校讲学,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初到江阴华士实验学校时,曾利用节假日外出做生意,但没有成功。总结了一下,这不是我要走的路子,认为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做教师。可是,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却仍然感到很茫然。

正当我彷徨时,朱永新老师来我校作报告,他说,他开了一家保险公司,如果三年内投稿300篇,保证你成为专家,不行就来找我索赔。我开始寻找自己的特长,一个月下来,写了几篇文章,投出去,却石沉大海,不由得心灰意冷。这时,教育部一位专家来华士实验学校讲新课改,他说新课改把年轻人和老教师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鼓励年轻人在新课改中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积极争取有所作为。魏书生等教育专家也来了。我一次次聆听专家的报告,心灵不断受到震撼。有一位专家提倡教师写教育日记,写三年即可成为名师,我想这事儿太简单了,写日记还不容易?

我开始写日记,第一个月,很顺利,可是,一个月后写不下去了。怎么办?决不能退缩!我一不会抽烟,二不会打麻将,写教育日记应该可以充实我的业余生活呀。我便迫使自己读书,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第二个月找到感觉了,写的教育日记在质量上明显有了提高。终于,广东《师道》杂志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

真正让我深悟的是参加陶行知研究会活动。当时,在会议上,我提出一个观点,受到专家、校长的肯定、鼓励。自那以后,我就更加注意多读书,凡是教育类的书,只要能接触到的都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读书中,坚持把所思所想都写出来。

经过苦苦寻觅,我终于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那颗“心”!

(2)“有心”

工作第一年的第二个学期里,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7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从这以后,我开始注意去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诸如,在读书方面,除了广泛阅读本校的教育书刊,还经常到上海买书看。并且,我开始坚持写教育日记。并把后进生当作是财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不喜欢后进生,讨厌后进生,恨不得一脚把后进生踢出校门。可是,在我们今天的新课程中,后进生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可以使我们教师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去关注后进生、研究后进生,使后进生也得到健康发展。在我们的今天,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后进生的问题往往更有利于促进我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已经学得很好,做得很好,老师因为他们让人省心而喜欢他们,却没有注意到,只关注品学兼优的学生忽视后进生,实际上也就忽视了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曾在上海参观学习,感到上海的老师突出的特点就是“紧”。班主任把办公桌搬在教室里,真正与学生同心、同行、同乐,走进学生心灵。

实际上,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面临的资源都是独特的,是个人的财富,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一年下来,可以记下厚厚的一本资料,这不仅对我们个人来说是宝贵的,对学生来说也是宝贵的,对社会来说也是很宝贵的。

(3)“用心”

由于我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读书、去研究学生、去收集资料,因而,我每天的时间安排都是满满的,这样,使我的生活非常充实,而且感觉到自己每天都收获很多,真正享受到了“教育的快乐”!而且,读书、写文章,已经形成了习惯,如果有一天没有坚持做,好像自己有什么工作未完成,心里不安!现在,每晚坐在床上抱着笔记本电脑写教育日记,不管时间多么晚,都要坚持写。

但是,读书、教学、写文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缺一不可。从教到写、从写到研究、从研究到教,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开始,我坚持每天写,后来,发现自己要写的东西越来越少,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了,这就迫使我去研究学生。于是,便有了我的“热线”的产生。我在我与学生之间架起“心理热线”,开始,我要求学生把心里话写在小纸条上给我,却无人响应。后来,有个孩子写了《爸爸,您回家吧》,大意是说爸爸在外面做生意,常常借口忙而不回家。我给这个孩子出了主意,并且去他家两三次。爸爸回家次数多了,孩子的成绩也好了,教师节孩子送给我九朵玫瑰。我把这个故事写成文章,被发表在杭州的《家庭教育》杂志上。

我教八个班的政治课,四五百个学生。我觉得这是学校给我的最大财富和资源。于是,我在教学之余,把后进生名字、班级里贫困生的名字,都认真记下来以便时时关注。当时,班级里有个学生不想读书,我便研究他不想读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通过多种方式的了解,发现,这个孩子由于父母都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自从孩子上学开始,父母便把他寄放在老师家,交给班主任老师带回家吃住,一年换一次,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我找到这个老板家长,建议他带孩子去上海看心理医生,一个月之后,孩子的精神面貌变了。我将此经历写成文章,结果被发表了。

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故事,我发现,教育原来是这样的快乐。这更促使我“用心”地去做教育,用笔去写教育。

(4)“恒心”

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读书、写作的时候,为了增强我的自信心和动力,写了很大的字贴在床头:“我是真的很不错1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

坦率地说,我过去读书时曾是后进生,成绩从来没有进入班级前十名。但是,我从高中记日记的习惯开始形成,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记满了六个笔记本的日记;大学四年,不仅记了八本日记,而且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四十多篇文章,主办一份四开四版的铅印报纸。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被编辑看好,邀请做了记者。我还主动要求承包图书馆的管理,利用承包的机会读了图书馆里的几千本图书。做这些事情,给我很重要的体会就是:只要是你想做的事,只要你坚持下来,你就一定能成功。

在华士实验学校,教学工作之余,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学校图书馆,或读书或写教学日记,每天都不间断。平时,不喜欢闲谈阔论,不喜欢吃请,一有空,就看书、写文章,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比如,我一次回老家,坐长途汽车,从上车开始到在老家的车站下车,一本厚厚的《美国基础教育》被我从头看到尾,走下车后,感觉自己好像是刚刚从美国考察归来似的。

这样坚持下来,每学期都能读十几本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每学期都能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十几篇文章。如果按照年为单位计算的话,我的收获就是,每年近三十本教育书籍和三十篇左右的文章。每当看到这些时,我就感觉到它们是一种动力,一种鞭策,激励我更加勤奋、更加努力!

(5)“无心”

现在,每天写日记、读书、写作已经成为习惯,它们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充实的生活。曾有老板动员我辅助其做生意,许诺给我丰厚的报酬,我经过一番慎重考虑,教师的生活虽然清贫点,但是,我找到了我的真正的精神家园,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精神宝藏”。我发现:我舍不得放弃教育,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教育了,享受教育了。

现在,我也没有刚开始时候的浮躁了,而拥有的是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的意识,读书就要认真读,钻到书里面去;写文章就要认真去写,不形式主义,更不能搞花架子;与学生交往,就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认识学生,与学生交真正的朋友,不搞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样子。

以前读的书及记的日记,到今天,则变成了一笔财富。比如,在听一节日本教师的日语课时,同去了不少老师,但是,我回来后,马上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激情燃烧的洋课堂》,很快就被报纸刊登了。其他同事就问:你怎么会想起来把它写成文章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有一种意识,觉得它很有价值。

另外,现在我学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学会规划自己。工作三年来,我实现了第一个三年规划,现在进入了第二个三年。原定三年发表文章几篇,结果三年下来发表了近一百篇文章。

展望未来,“我是真的很不错1这句话将激励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