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10671200000044

第44章 揭开“厌学情绪”的面纱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教育,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这一耀眼的光环背后,仍有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笔者最近开展一个调查,在一个初中二年级近百名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40%的学生有厌学情绪,近10%的学生不想上学。笔者对其进行分析,认为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情感、意志、情绪方面,多数“厌学”的学生是“后进生”,并产生了一种“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不服从别人的要求,不管别人的利益,常常跟同学闹矛盾以至发生冲突。他们自尊心强,但偏偏又不愿或不想学习,渐渐地就戴上了“后进生”的帽子。加上同学看不起,有的教师也不喜欢他们,这就更使他们与集体合不来,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第二,他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求知欲较低,有的还对学校教师有反感。

第三,他们普遍表现出观察力很薄弱,他们有时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诸如老师及家长与其谈话或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表现为心不在焉或产生抵触情绪。

那么,他们何以形成上述的特点呢?厌学的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笔者简单地归纳了几个原因:

第一,人们的家庭生活优越。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孩子产生了一种“读书不读书无所谓,反正有家长”的依赖思想。

第二,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处处都想管着他们,而青少年此时又想独立,想有自己的隐私。因此双方就产生了冲突,久而久之就造成青少年不愿与家长说话,严重的离家出走。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或教师的某种不当行为,都会使青少年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诸如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吸烟、吸毒、酗酒等现象,都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从上面的几点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从厌学情绪中走出来,把孩子锻炼成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让孩子拥有自信,懂得充分发挥自己优势;让孩子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生活充满兴致,对未来充满期盼;让孩子学会接受身边的每一个人,且乐于与他们沟通,拥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和家长,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而不是一味怪孩子,指责孩子,训斥孩子。同时,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护短。

第二,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半个参谋和半个后勤,而不是做孩子的指导者。

第三,教师与孩子是朋友、知己的关系,要与孩子同心,同行,同乐,与孩子结伴成长。另外,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深刻理解教育是第三产业的内涵,树立大服务业的意识,身体力行贯彻学生是上帝的理念。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充分利用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并且及时表扬和鼓励。

第五,教师和家长必要时应该接受心理咨询。以防止自身不当的行为或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的成长,这一点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尤其重要,因为根据我掌握的情况看,大多数问题生都有家庭背景的因素。

只要我们认真做好上面的事情,我们相信,孩子们的厌学情绪一定会消除,一定会树立起乐观、健康的学习观,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断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