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10671200000032

第32章 要“像”还要“好”

最近,笔者在观看一部美国电影时,它给笔者很深刻的启发。在课堂上,老师说得最多的是好。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这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它能拓展我们的思路,让我们从中获得和体验多种答案的乐趣。在我们目前的新课改革中,发散性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设置上,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且观点新颖的问题,进行设疑,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中。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他把课上活了。”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活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导火线。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成为上活一节课的亮点。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但又不是轻易可以解决的。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初中思想政治》第三册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的课堂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问:你认为目前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同学们很容易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这里我就趁热打铁提出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些问题负责?你认为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避免环境污染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逆向思维类型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思维都有一个相反的思维过程。将常规问题颠倒过来思考,以求得问题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学生由于受课本结论的影响,先入为主,往往会顺着教材叙述方向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维导向,设计出逆向思维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有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更灵活,更深刻。如讲到公民的人身权利时,可以提出:“小偷有没有名誉权?”学生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对课本上名誉权的概念及表现形式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讲到合法婚姻的建立时,提出:“一个人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娶了两个老婆,是否犯了重婚罪?”使学生对重婚罪这一概念及产生背景能够有更多的理解。这样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发散性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除了教师自己设置一些问题外,还可以用新教材中的“动脑筋”“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中的问题,为启发学生地发散性思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更是明确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地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答案更为重要。中学生思维敏捷,富于联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而且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极为广泛,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自身设置问题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要贯穿发散性思维的思想,因为发散性思维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静态知识,而是打破思维常规,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去思考,去探索,用多种方法寻找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答案,不断超越自我,释放出潜藏的无穷智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