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有智慧的校长
10626800000103

第103章 有感于蒙台梭利的“心理胚胎”论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心理胚胎”之理念。大意是,只要妈妈的子宫提供合适环境,受精卵就可以按照基因密码自行从一个简单的细胞成长为复杂健全的人类个体,不需要任何人去设计或指导这个过程。给教育的启迪是,只要环境适宜,美好的品德和性格会在孩子身上自然形成,道德说教对于品德和性格的形成并没有帮助。

借助这一理念,我们可以延伸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氛围,正是学生自然成长的“心理胚胎”,教师创设合适的能够让学生的成长基因自然成长的环境,则必能促使学生人人能成功。这岂不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指出的“关注每一个人,让每一位个体都能有所发展”之最佳环境。这里的发展的前提是有好的“心理胚胎”,而这个“心理胚胎”的创设者就是教师。教师的备课,教师的牵引,教师的点拨,教师的设疑,教师与学生适时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点头肯许式的评价,甚至是教师的体态语言,教师的无为,等等,都是属于创设“心理胚胎”的范畴。

悉心看课堂,这种“心理胚胎”式的自然成长状态确实存在。如某老师的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将26个字母分组起头,让学生按组为单位写出以首字母为构件的单词。大家争先恐后上台补白,前面的没补全,后面的直追上去补写。当老师放英文歌曲时,大家会和着节拍自觉跟唱。某体育课上,老师示范前滚翻的要领后,大家蠢蠢欲动,在笑声中一个又一个尝试。当某某同学翻出一个漂亮得体规范的动作时,大家给以最热烈的掌声。某老师的英文课上,学生开展分组改编课文对话练习准备时,大家极尽思维之能事。在上台的演出过程中,有的磕磕碰碰,但最后一路以真实的状态闯关时,大家给以欣赏的掌声表示祝贺。

这些动作选项都是必然的,有一次,我对一同听课的教研员春霞说起,她说这种自发的教学状态是可贵而难得的。我想,这种氛围,大致就是“心理胚胎”理念的最佳写照了。

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创设这样的“心理胚胎”氛围,而尽量减少在教育行为中的“斧凿”痕迹。因为,如婴儿在母体中一样,孩子们更需要的是自然的生命成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