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精典教育)
10617900000060

第60章 父母和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的所有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有所体现。仁爱、宽容、上进、乐观、同情心、公正的品德,干净、勤奋、节约的习惯等,不管多渺小,都会让孩子深深地刻在脑海中。

父母的言行举止,不仅反映着自己的道德和习惯,支配着自己的人生,也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永远是家庭中的伟大财富。

这些就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

在描述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道德、意志带来的影响时,怎么样用词都不夸张,不管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都是如此。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是这么说的,“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教育好父母”,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要对子女进行成功的教育,父母应先做出榜样,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效仿源。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依恋性、模仿性最强,而这时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威信最高。

孩子认为父母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最标准,最美好的,对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强烈的模仿欲望:父母的走路、说话、待人接物、欢乐与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和效法,无论好坏都兼收并蓄。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

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没有小事。

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自己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积极进取、勇敢拼搏,父母也要率先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甚至可以编一本厚厚的教材。

我看到一些父母,他们遇到不懂的事情喜欢向别人请教,常常去教堂祈祷、听牧师传道。他们是那么平和与快乐,他们的孩子也因为这样的环境影响成了有教养、有智慧的人。

而另一些父母,不是对学习充满抵触,就是整天为了生计到处奔波、忙碌,农场、店铺……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孩子虽然在物质上比较满足,但却没有接受到好的品德教育。

还有一些父母,他们虽然生活贫困,却从来不去想如何改善,也不会学习。做丈夫的酗酒,做妻子的整天搬口弄舌,孩子根本接受不到一点教育。

我想,想要让这两种父母实施正确的教育,帮助孩子获得好的品行,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这些孩子如果有幸遇到一位仁慈并充满同情心,懂得教育艺术的老师,才有可能获得拯救。

在树立道德观念时,孩子不可能不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孩子天生爱模仿,这是他认识和感受世界的方法。

二是因为孩子行为的好坏、正确与否,并不是孩子自己说了算,而要看父母和老师是怎么认为的。如果父母和老师的道德观念和标准是错误的,那么他们在衡量孩子的行为时,也会依据错误的标准来进行。

可以想象,孩子明明做对了事情,却因为父母和老师的错误评价误认为自己做了错事,那么,下次他就会改变正确的行为,做出相反的、也就是错误的行为了。

我们都认同这样的观点,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不同的原因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也应该认同,父母的道德品质会影响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因为这是非常明显的因果行为。

如果父母虐待孩子的祖父母,他们就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孝顺自己。相反地,一旦他们老了,他们的孩子也会开始虐待他们。

如果父母很自私,就不可能培养出乐于助人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会更加自私自利;如果父母恶行不断,却希望孩子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比想要在石块上种植稻谷还要困难。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绝对的,父母虽然对孩子影响重大,书本和其他人同样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当孩子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时,他可能会受到真善美的引导,在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后,他会自主地抵抗不良影响。

我们来看看懂得教育艺术的父母是如何对孩子施加影响的:

●他们心甘情愿地帮助那些处境比自己困难的人,并且不求回报。他们的孩子也变得乐于助人,并且为此感觉很自豪。

●他们从不推卸责任,对人坦诚相待,他们的孩子也很难学会撒谎。

●他们全心全意地爱孩子,他们的孩子也学会了全心全意地爱别人。

●他们总是用宽容的胸怀包容别人,他们的孩子也学会了宽于待人。

●他们对生活中的微小善意都充满感恩,他们的孩子也学会享受生活。

●他们面对失败时坚强勇敢,他们的孩子也会顽强对待一切。

●他们说出的话总是那么积极,他们的孩子也变得积极进取。

●他们会用很大的耐心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种强大的力量会让孩子越来越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