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勤奋工作、令人信任和诚实的人必定会获得成功。”——陈弼臣
陈弼臣是潮州籍的华裔泰国人。他的人生道路是从零开始,直至事业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亚洲最大的商业银行——盘谷银行的董事长,拥有2,000多亿铢泰币的资产,并掌握泰国商业银行所控制的约占34%的国内市场。陈弼臣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又是怎样创业起家、获得成功的呢?
1910年9月,陈弼臣(泰名臣·梭蓬帕尼)出生在泰国一个普通的华裔家庭。他四岁时被父母送回中国读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商业知识并获得了商业专科学校的文凭,17岁时返回泰国。刚回到泰国的陈弼臣前途并不光明,他当过码头搬运大米的苦力,也干过卖米粉、面条的小伙计。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弼臣被一个大富翁——“金成利”公司的老板坤拍梭蓬碧叻看中。坤拍梭蓬碧叻很喜欢陈弼臣这位诚实而又精通汉语和商业知识的年轻小伙子,让他到手下工作。“金成利”公司拥有好几家火砻厂,陈弼臣在这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这为他后来在商业上起步创造了条件。1932年,坤拍梭蓬碧叻的贸易公司倒闭了,22岁的陈弼臣成了失业人员。可是,由于陈弼臣的经营能力以及诚实的品质,又得到泰京保险业界前辈郑景云的赏识,成了“暹兴隆”木材行的经理。
陈弼臣在木业行打过工,对木材的品种及有关知识十分熟悉。“暹兴隆”木材行在他的经营下,生意兴隆,陈弼臣的名声在同行中很快传播开来。因此,有人认为陈弼臣有“点木成金”之术。陈弼臣在学会流利的泰语之后,便另起炉灶,自己做起了老板。1935年,他的“曼谷木业公司”开张了。这是陈弼臣最熟悉的行业,业务开展十分顺利。精力旺盛的陈弼臣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再拓展一些其他领域,于是,他又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亚洲有限公司”,专门经营泰国的进出口贸易。此时,他还得到了华裔许敦茂(巴实·干乍那越)的支持和帮助,公司很快地发展起来了。
“亚洲有限公司”发展起来了,但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当时在泰国仅有11家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其中外国银行占7家,泰国人和华人开办的银行只有4家。华人要在外国银行里办理业务是很不容易的。陈弼臣后来是这样叙述他当时遇到的困难:“如果想要在洋行里开个户头,必须得有两名担保人为你担保。担保人必须是有身份、有地位,而且是经常与银行有联系的人。无论是泰人还是华人,都很难在进出口业务方面取得洋人银行的信用贷款。因此,泰人和华人最多不过是他们的代理商罢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有限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陈弼臣开始考虑并着手银行的创建工作。
陈弼臣善于抓住商机。当时的国内国外形势有利于他进入银行家的行列。1942年,泰国加入了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继而开始向同盟国宣战,泰政府没收了敌国在泰国的重要财产,包括泰国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国渣打银行,以及另两家英资银行和一家法资银行。当时除了日资银行继续营业外,所有外资银行都已停业。
到1944年六、七月间,太平洋战争已接近尾声。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影响着生意场上的人士。陈弼臣清楚地看到,对进出口业来说,银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银行给予信用和融资扶助,对外贸易是难以进行的。以前泰国商人不能得到西洋商业银行的扶助,因为西洋人的银行几乎只是支持西洋人。于是陈弼臣与其他10位泰国绅商集资创办了一家银行,并将其定名为盘谷银行有限公司。公司首届董事局推选昭披耶拉鹄上将为董事长,陈弼臣为11名董事之一。1944年12月1日盘谷银行正式开业,行址位于曼谷叻察旺路235-237号的一座两层楼排屋。由国务部长宽·阿派旺亲自主持银行的开业庆典,许多政府要员、社会名流和工商业界人士到会捧场,气氛极为热烈。
随着1945年二战结束,泰国政府改组,发还了原先没收的外资银行资产。这些外资银行于1945年下半年及1946年初陆续恢复营业。尽管停业了几年,职员也四散出走,但外资银行毕竟根深叶茂,恢复起来很快。外资银行的复出,给泰资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然而,盘谷银行毕竟抢占了将近一年的先机。正是这宝贵的不到一年的时间,盘谷银行才得以迅速抢占泰国的市场份额。
“要想捡鸡蛋,首先要养好生蛋的鸡”。抢到了时间,还得有明确有效的经营目标,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益。盘谷银行在开业初期的定位即以扶助泰国国内商人发展贸易为重心,切实帮助本地商人从事进出口贸易,并给予融资扶助等种种方便。有两位本地商人来开户存款,说了一句想做点进出口生意,但不知如何办理手续的话。盘谷银行的主管了解到,这两位商人手中有些存款,希望涉足进出口贸易,但苦于是生手,不知如何来做。这位年轻的主管便详细地为两位商人谋划,说得既清楚又有条理,两位原本只是来问一问的商人,不禁被说动了心,当即准备试一试进出口贸易。正是盘谷银行的这种对客户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真诚的服务,吸引了大批忠实的客户,也很快培养出了几位进出口贸易大户。
1952年年初,陈弼臣被银行董事会任命为银行的总经理。由于年青时代在中国学习了商业知识,又具有很深的数学功底,加上他聪明好学,待人诚实,由此获得许多人的友谊,这也成了他的个人资本。在他努力经营领导下,盘谷银行飞速发展。在60年代—70年代的20年中,其资产额一直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为此,世界上有5家金融杂志都把盘谷银行列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银行。
陈弼臣是一位开拓者,他不仅把盘谷银行在泰国做大,而且还把业务扩展到国外。1954年6月24日,盘谷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先于泰国其他银行20年在香港设立了海外分行。盘谷银行在香港开设分行以后,面对着外国银行的强大竞争,很多人都来问陈弼臣该怎么办?盘谷银行毕竟来自于落后的泰国。陈弼臣告诉他们说:“只要我们有优质的服务并赢得客户的信赖,就能够很好地经营下去。”香港分行开业以后,盘谷银行又相继在日本东京和新加坡开设了分行。11年后,又将触角伸进纽约的金融中心华尔街。
陈弼臣在国外设立分行、扩展业务,给盘谷银行带来了无限的商机。陈弼臣回忆盘谷银行的发展过程时无不感叹:“与泰国的其他银行的做法存在的很大区别是我们先在国外设立了经营的市场,尔后,又反过来扩展国内市场。在这一点上,我们走对了。正因为我们比别人先走了一步,便意味着我们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顾客……”。事实也是如此,今天盘谷银行的赢利40%来自国外其他分行的收入。
现在,盘谷银行已拥有40余家海外分行,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西欧等地,形成了一个周密的网络。它还积极为泰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泰商、华商服务,扶植他们发展国际贸易和工商业,其中不少发展成为当地的大财团。反过来,它们的兴盛又刺激了盘谷银行业务的开展,从而使它在国际金融领域享有很高的信誉和实力。
泰国陈氏父子创立和经营的梭蓬帕尼财团是以银行业为中心的金融财团。它以盘谷银行为核心母公司,下辖多家金融证券和保险公司。此外,它还在商业、制造业、农业、矿业等经济领域有重要影响力。据统计,1989年盘谷银行的总资产额已达2000亿铢(合82亿美元),跻身于世界300家大银行之列。陈氏家族被公认为东南亚的金融巨头和华人富豪之一。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1983年曾把陈弼臣列为全世界12大银行家。《世界经济评论》评介陈弼臣说:“他和盘谷银行战后的崛起至今,对泰国所作出的贡献,就经济而言,至少使泰国经济发展步伐加速了10~15年。”泰国蓝甘杏大学向陈弼臣颁授了“金融及银行家”名誉博士学位。
陈弼臣的成功之路,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熔炼的结果。陈弼臣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在泰国的友人以及亲戚的支持和帮助。在创业初期,陈弼臣得到了“金成利”公司老板坤拍梭蓬碧叻的器重,后又得到泰京保险业界前辈郑景云的赏识。在“暹兴隆”木材行担任经理的经历使陈弼臣学会了做生意的方法,结识了许多商业朋友。可以说“暹兴隆”木材行是陈弼臣的商业大学。在创办“亚洲有限公司”时,陈弼臣得到了当时在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处工作的华裔许敦茂的帮助。自那时起,陈弼臣与许敦茂也就建立了深深的友谊。陈弼臣担任盘谷银行经理时,便诚恳地邀请许敦茂到盘谷银行与之共事。许敦茂在接受邀请后,又请来了一家会计事务所的老板黄闻波加入盘谷银行的经营之列。由于得到了许、黄的共同协助,陈弼臣的事业蒸蒸日上。
陈弼臣在全身心投入盘谷银行的发展的同时,也很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希望能够把盘谷银行继续发展下去。其长子陈有庆,被送往纽约美国银行学院银行及经济学系学习。毕业后,任香港商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泰国盘谷银行董事局顾问、香港潮州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具有稳健银行家之称。次子陈有汉博士,赴英国伦敦雷仁专科学院攻读银行学,继许敦茂之后任盘谷银行总裁及董事长,也被誉为杰出银行家。
陈弼臣于1988年去世,但陈氏家族仍牢牢控制着财团的实权。二子陈有汉出任盘谷银行总裁及董事长;长子陈有庆任银行董事会副董事长,全面掌管香港方面的业务;三子陈永德是盘谷银行副总经理,负责国际金融业务;四子陈永健也是副总经理,负责调查和规划业务;五子陈永名是泰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盘谷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六子陈永立现任盘谷投资信托有限公司(与美国城市银行合资的企业)和盘谷东海投资公司(与日本东海银行合资的企业)的业务执行董事。
1980年陈弼臣的次子陈有汉继任盘谷银行总裁以来,盘谷银行的业务发展更快。1985年统计的资产额已比1980年时增加了1倍多,达到2570亿铢(合98亿美元),占泰国16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1.3.到1989年,其国内外分支机构已增至357家,职工近3万人。到了2001年时,盘谷银行的总资产已达293.46亿美元,亚洲排名第73位。
陈弼臣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商人。他具有多数中国人所特有的气质,那就是勤劳、刻苦。他说:“谁都说我很富有,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倘若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一些人相比较,我并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我果真如此富有的话,那么我与一般的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我同样每天要吃三顿饭,也要睡觉。而且如同别人一样得早早起床工作。”他虽然事业成功,但却不摆架子、善解人意并能与别人打成一片,从来也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还是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他常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自己同样负有恩债,因为我曾经也是个穷苦人……我之所以能够到达今天的水平,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和忍气吞声的事情。但在我的一生中,也得到过许许多多的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拥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