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南旺舞”“南旺舞”在泰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逢过年或在联欢会上,人们都会看到泰国人民最喜欢的这种民间舞蹈。
“南旺舞”是泰语“圆舞”之意,它是由“南通舞”逐渐演变过来的一种舞蹈。最初它是在泰国一些府的个别地区人们经常跳的一种民间集体舞,其基本舞式是:人们围成一个圆圈,随着击鼓和民族乐器演奏的舞曲拍手合唱。舞曲一开始,男方纷纷趋向前去邀请女方伴舞,一对对男女随着舞曲翩翩起舞。伴舞时使用的乐器有拍板、长鼓、笛子等,因其“通!通!”的击鼓声和节奏而被称为“南通舞”。
为了发扬这种富有民族色彩的民间舞蹈,泰国政府早在1944年就授权泰国艺术厅专门对“南通舞”进行研究和整理,在保持“南通舞”基本特色的前提下,对舞步及手姿加以改造、设计和创新,使基本的舞姿及舞蹈程式规范化。例如,把“穿针引线”、“涂脂抹粉”、“鹦哥归巢”、“四面魔王”、“孔雀开屏”等正统舞定为标准舞式,不过人们在联欢会上跳起这种舞时可以灵活变换其他舞式。因循着圆周旋舞而改名为“南旺舞”。随后,泰国前总理銮披汶的夫人在原有四首“南旺舞”歌曲(“美丽的月光”、“泰人”、“请来跳舞吧”、“月夜”)的基础上,又创作了“月圆之夜”、“民族之花”、“泰国姑娘心灵美”、“蓝天伴明月”、“勇敢的男子”、“敬勇士”等六首新舞曲,为泰国现代“南旺舞”增添了瑰丽的风姿和色彩。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泰国舞蹈艺苑的一朵奇葩。
值得一提的是,“南旺舞”的舞曲曾被作为沟通泰中两国人民心声的美妙旋律。1957年,泰国艺术团首次访问我国,在北京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演出时,泰中两国舞蹈艺术家同台表演了“南旺舞”,博得了数千名观众的喝彩。后来,泰国领导人先后率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在欢迎贵宾的宴会厅里响起的仍然是悠扬动听的“南旺舞”曲。1980年2月,邓颖超副委员长率人大代表团访问泰国期间,在一次晚会上,深受泰国人民爱戴的“邓大姐”偕同代表团全体成员在悦耳的歌声中情不自禁地与泰国朋友及演员欢快地翩翩跳起了“南旺舞”,把联欢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今天,这个富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南旺舞”不仅盛行于泰国各地城乡,并已流传到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大凡民间节日或联欢晚会,都少不了“南旺舞”的欢乐场面。人们可以仿其基本舞姿,随着舞曲的节奏而自由、轻快地翩翩起舞。即使未曾跳过“南旺舞”的人,一旦身临其境,也能身不由己跟随舞伴尽情欢跳。“南旺舞”不愧是大众化的舞蹈,它给人以健康、文明、朴实无华的美感,也是团结友爱的象征。
名扬海外的泰拳泰国人对泰国的国技“泰拳”是很有感情的。据说在公元1569年,缅甸与泰国发生了战争,泰王被俘。缅甸人提出,如果泰王能够击败缅甸的拳击冠军,就可以重新获得自由。后来泰王用拳术战胜了缅甸拳手,根据赛前的约定,泰王获得自由。泰王回国后,重整军队,打败了缅军。从此,泰拳被公认为泰国的国技,一直流传到现在。它虽然属于一种传统运动项目,但在泰国人民心目中,它更多地被视为年轻人敢于接受生活挑战的象征。
泰拳是泰国人的徒手武术,是以打击技为主体的,它的组成部分分别是拳、脚、肘、膝,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八臂拳术。在长距离的格斗中,拳师们会用拳脚对垒,而肘、膝则成为短距离的攻击武器。泰拳格斗的另一特色是缠斗(内围),即两方拳手互相揽住对方的颈部,手部作拉扯动作,以推倒或拉倒对方,同时,膝部向对方的身体作攻击,以消耗对方的体力。
拳手的年龄限制为17~40岁,按体重分等级进行较量。比赛前,一般要演奏泰国国歌,之后,在泰国传统音乐的伴奏下,拳手们在拳击台上跳起名为“哇伊科鲁”的舞蹈。舞蹈结束之后,拳手们才随着比赛开始的钟声登台,揭开一场激战的序幕。泰拳比赛分五回合,一回合3分钟,每回合中间休息2分钟。比赛中,一方被击倒10秒后如仍无法直立即告输。比赛到最后,如果双方都没有将对方击倒,那么场下的3名裁判将做出最终裁决。泰拳招数分为108式,其中腿技最多,共36式。在计分上,一般用腿、膝盖击打对方要比用拳、肘的得分高。
泰拳是一种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武术,当你欣赏泰拳师拳来脚往的时候,你会发现泰拳比赛是有战乐配音的。拳手们在擂台上根据战乐的节拍,做出不同程度的攻击,或是进攻,或是防守,又或是连打带踢。怪不得有人说,一流的拳师在擂台上是会跳舞的。据说泰拳手的精神力量是令人生畏的,这种力量来源于比赛前对神灵的崇拜,咒语来自佛教、锡克教,甚至巫术。拳手们视膜拜为真枪实战前身体和精神的热身运动,是完美的拳击操演必不可少的,既显示对上苍的崇拜,同时起到威慑对手的作用。泰拳手们常在身上涂有图腾图案,借此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图腾在泰国是魔力的象征,人们对它能够提供超凡的保护深信不疑。他们深信图腾文身不仅能够抵御子弹或利器的侵袭,还能吸引他人的仰慕和爱戴。拳手们通常在头部绘上佛像,胸膛和上臂绘以凶蛮的野兽。图腾要经过特定的仪式才成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的拳手好像被赋予了图腾的力量,举手投足时而像扑之欲来的老虎,时而像冲冠待战的斗鸡,时而又像平原上盘旋觅食的雄鹰。泰拳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泰拳的规则,更重要的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如何明辨是非,如何自制和思考,远离暴力、毒品和一切青少年犯罪。
泰拳是泰国享誉世界的国技,泰语俗称“摩易泰”。它不仅渗透到每个泰国人的血液中,并且还在海外发扬光大。它的魅力漂洋过海,深深吸引了西方人士。数以百计的外国拳击爱好者,不远千里万里来到泰国寻访名师,诚心诚意地学习传统的泰国拳击。泰人对拳师也充满了深深的崇敬。其中被誉为泰国“民族之神”的拳师察猜·朝莲曾三度荣获世界次轻量级拳王称号。最近的一位世界拳王是1993年击倒菲律宾拳师而获世界最轻量级拳王称号的曼猜·吉滴甲森,一位美丽可爱的日本姑娘慕名而嫁给了他。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泰国队惟一得到的一枚奖牌便是拳击项目,它是泰国业余拳击选手阿空·清莱夺得的,阿空也因此成为泰国的民族英雄。这枚铜牌也给阿空带来的是终身殊荣。他每个月除可享受3000铢(约650元人民币)的终身俸禄外,另可得各类奖金500万铢(约108万元人民币)。加上公司的广告收入,他一年的收入总数突破1000万铢(约200多万人民币)。此外,泰国王还赐予他五等皇冠勋章。由此可见,泰国人对拳师的尊敬。
泰拳在泰国是一项十分吸引人的活动,泰拳也是泰国古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无愧于泰国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在泰国,每天电视台都要播映有关泰拳比赛的录像。泰国中等以上的学校,多把泰拳列入体育课,以便使这一世界上独特的拳术流传下去。
文身习俗泰国人认为文身是男性成人的标志,是“成丁礼”的一个组成部分。男子无一例外的要接受这一习俗:在大腿上刺刻黑色的狮子,周围配上莲花花骨朵。凡是刺刻上述图案的,主要是为了美,为了增加魅力,赢得异性的爱慕。无怪乎尽管文身是在肉体上用尖刀、缝衣针等利器刺刻图文,疼痛异常,但为了得到爱情,只能咬牙坚持了。
泰国的文身习俗可追溯到古代。曼谷皇朝时期,皇室政府规定每个平民必须向自己所属的机构按时服劳役并交纳名目繁多的各种税金。为了加以区别,在平民的肩、小腿、腰部刺刻上特定的标记。所以,这些平民不管搬到何地,都逃避不了服役和纳税这两项义务。1824年三世皇在位时期,专门为此颁布了法令条款,规定每个皇家平民必须在手上、两臂或腰部刺刻黑色文字符号,以表示平民身份以及隶属关系。
泰国人喜爱文身,他们相信在胸部、肩、背等处较大面积地刺刻个人喜爱的猛兽和神能充分显示人的力量和超乎寻常的法力,得到神灵的庇护。泰国人还认为文身具有辟邪、趋灾的神奇作用。北部地区人文身,是为了防止蛇虫叮咬。据说文身后,蛇虫蜈蚣之类就会逃避。东北部的人则认为文身对治疗一种皮肤瘙痒病有奇特的疗效。
文身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现代人看来,近乎一种肉刑。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特效的麻醉药品。文身所用的工具,全是藤刺、尖铁条、大头针、缝衣针一类的刺器。文身者先被师傅用绳子拴在柱子上或大树上,然后才开始动手。一般是一次刺一条腿,过了一周后伤好了点再刺另一条腿。不少人刺刻一次,好像大病一场,得休息许多天才能起床。即使是这样,许多年青人为了美,为了得到姑娘的芳心,还是得咬紧牙关,忍受痛苦。
今天,文身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在现代化的城镇已不复存在了。只有少数地区还保留着这种习俗,但文身的人已为数不多了。在昔日最时兴的泰东北部农村,文身习俗也由“热门”转为“冷门”。文身师傅家门前也变得冷冷清清。过去年青人若不文身几乎找不到对象,现在,姑娘们认为双腿被刺刻得黑乎乎的实在令人讨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泰国的文身习俗终将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