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戏说管理
10604000000052

第52章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唐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被称做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之所以能够如此,与唐太宗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很注意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隋炀帝也不是不聪明,之所以亡国,是由于他用一人的才智决断天下,不能知人善任。他认为要安邦定国,惟有大批起用贤能的人才,因此他经常责令大臣选拔人才。有一次,他问大臣封德彝,为什么很长时间也不推荐一个人才?封德彝说,我是在尽心地寻找人才,可是没发现有出众的人。唐太宗一听就火了,说高明的君主使用人才应该像随身的器物一样,可以随时起用,能到别的朝代借用吗?前朝的时候人才很多,你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还不是善于发现得到的,你自己眼力不行,没有发现人才,还敢说没有人才,真是岂有此理。一席话说得封德彝满脸通红,从此大臣们都尽心尽力地选拔人才了。

唐太宗重视人才,渴望选拔贤能的人才,但这并不表示他滥用官吏,相反,他一直坚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用人方针。他认为只要用人得当,就算是官员数量少,也可以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而如果任用无能之辈,人数再多,也只能是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毫无工作效率。他一直强调要精兵简政,曾经命令调整全国行政区划,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并且削减中央政府机构,从2000多人削减到了600多人,同时让官吏各司其职,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不但没有降低效率,还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同时,他积极采取措施,完善退休机制,鼓励年老体弱的官员让贤,给干练的年轻官吏一个锻炼的机会。

唐太宗特别善于听取大臣的劝谏。魏征这个著名的例子下篇再说,先说一个张玄素的事例。有一次,唐太宗想到洛阳巡游,为此要修建一些宫殿,张玄素上书劝谏他,说当时民生凋敝,天下亟待恢复,修建宫殿是劳民伤财的做法,比隋炀帝都过分。唐太宗火冒三丈地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那比桀纣总好一些吧。张玄素也毫不客气地说,要是这么搞下去,桀纣的命运也就不远了。虽然这句话说得很难听,也很刺耳,但唐太宗还是采纳了意见,停止了宫殿修建。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还主动引导大臣评论朝政,采取多种方式让臣下把意见反映出来,可以写出书面材料。唐太宗也主动提出问题,征求大臣的意见,或者组织大臣进行辩论,从而听取正确的意见。为了给大臣创造批评朝政的条件,他建立了一种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制度,这样一来,谏官能够及时了解朝政内幕,政策有什么失误的地方可以直接指出,三省长官也不敢谎报政绩,史官便于了解皇帝和大臣的言行,撰写史书,起到监督作用。

唐太宗注重按照功绩授予官爵,他大封功臣的时候,房玄龄等人功列一等,一些皇亲国戚,并没有进入一等功臣之中,他的叔叔李神通不服气,自以为功劳很大,不愿意位居房玄龄等人之下,唐太宗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他在打天下时的过失,并说官爵是根据功劳封赏的,不能因为是皇亲就可以获取高位,结果群臣拜服。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重和礼遇,他仿照汉光武帝画云台28将,命令人在凌烟阁画了24位功臣的像,这些人出身很不一样,有铁匠出身的尉迟敬德,士卒出身的秦叔宝等,但都根据功劳进入了凌烟阁,体现了唐太宗对人才一视同仁的胸怀。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久负盛名的明君,他的用人当然也是自有一套,但总结起来,有几点值得我们管理人进一步回味,一要重视人才,二要善于纳谏,三要精兵简政,四要赏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