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男女对自己身体发育的审美方面的感受,也是很敏锐的,他们非常注意别人对自己外表的看法。对于他们来说,关心美跟关心健康一样。我们从一批批学生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他们怎样关注自己的仪表。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162页
这使我想到了前几日网上报道的因舍不得剪去自己的刘海而自杀的小女孩子(她不到13岁),为了头发的尊严,她宁可用生命来换取。当她第三次被班主任通知让家长领回家并剪头发后,她的内心出现了不平衡、不理解、抵触、反叛、消极、悲观等情绪,最后趁家长出门的时机,喝了农药,倒在卫生间里。这只是一个个案,存在着偶然性和独特性,但这个案例却折射出这个年龄段孩子身上存在着固执与率性,也反映出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尊严、仪表美有着难以与成人相同的独特的理解。当自己对审美的追求受到侵犯或者不被认可时,他们很可能以硬碰硬,甚至走向极端。这就要求学校或教师在针对学生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取舍的时候,更要注重引导和理解。任何硬性的强加只会造成不理解与逆反,甚至出现异化现象,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不掌握这些心理倾向,就走不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做不好教育之事。
我想,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从四面八方向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进行四面围攻与渗透。美与丑,有价值与无价值,东方与西方,各种时潮,各种流派,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媒介给学生以浸染。相应的,学校教育的视角和切入点也要跟着研究时代的变化和特点,进行微调。我以为,任何时候,凡存在者就有一定的合理性,社会上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合理的成分。学生中发生的一些现象,也是社会流行元素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的蔓延和渗透。相应的,学校也要对自己的教育规则的适用性及采取的教育措施,及时给予更多的审视和调整,以免出现因教育不当而发生教育的悲剧。
教育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因自己教育行为之不当,而造成生命的损失。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会导致失去生命的教育之事,却是万万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