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追问,是什么原因让我走进课堂,孩子们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被孩子朴实真诚的眼神所追逐、随从呢?
我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找到了亲切而又让我信服的答案。
他说,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样的教师连自己学生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也都很了解,因而他口中的话语便成为能在年轻的、正在形成的个性上起作用的有力武器。(摘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前言部分)
在我的内心深处,那些课间跑来跑去,跳上跳下,冷不丁就会冲到你面前做一个鬼脸,或者放学后出校门时一边提着水瓶,一边看着我,并喊出“校长好”的时候,我都一一笑着给以眼神、口令来回应,孩子们幸福而又快乐地离开了学校。这些针尖般的小事,谁又说不能激起孩子快乐成长的涟漪呢?
就在昨天的一年级的国学课堂上,我望着那些纯净的眼睛说,小朋友们,读书的时候嘴形要圆润,声音要洪亮。读得好,坐得正,老师将一一用握手奖励。孩子们听到这些话儿,坐得周正,充满期望地看着我,用最好的一面给我汇报、展示。汇报完毕,我一本正经地走下讲台,去同这些要我不停地弯下身子才能触摸到的小手相握。有的孩子伸出了左手,我用心地说,小伙子,用右手来握呢。小不点儿乐呵着做出扭捏之态,又伸出右手同我亲近。我郑重其事,不厌其烦地将我的心通过手与手的牵连,再表达给这些孩子。这样的时间花去了两三分钟,但谁又能否定这些不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育内容呢?温暖的、有些生冷的、有些脏兮兮的小手,但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需要心与心交流而产生共鸣的。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发自肺腑的亲切而又温暖的话语,我似乎明白了教育艺术产生的神奇而又魔幻般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无比。
我又想到了暑假期间我和老师们一起观看的李镇西老师骨干教师成长中的影像。李老师将全部的爱心用不同的方式,同孩子结成了生命共同体,一同出游,一同玩乐,一同制定班规,而又一同接受班规的奖励与处罚。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构筑的这一环境,是心心相系的生命共同体,这种由相同追求和快乐构筑的生命共同体,产生了新的神奇的“教育力量”,并催发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一路欢歌笑语,并英勇向前。
我又想到了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温总理、陆浩书记、刘伟平省长,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人民面前。这种在突发灾难面前,领导人与人民在一起的情形,就是最好的“道德土壤”,进而催发每一位成员产生战胜灾难的无穷力量。
大道至简,神奇往往产生于平凡。就让我们搭乘神奇的教育之舟,同孩子们在一起,勇敢快乐地创造一次又一次美好的教育神话吧。